简单即美


独坐
  
  独坐教室里,
  看着生物书。
  八十考不到,
  又要挨板子。

    有人说这是一首打油诗,仅仅因为其简单,就不为人们所重视。其实,打油诗不也还是诗吗?有一次应朋友之邀给中学生做讲座,教他们写诗。我就教了他们一周。这首诗就是那次讲座期间一个初一学生所作。首句起笔,交待了“是什么”。在教室里,怎么会“独坐”呢?老师和同学们都到哪儿去了?作者没有交代。也许,他们都活动去了;或许,他们又都休息去了;又或许,他们全都在教室。第二句紧承首句,说明“独坐教室”的原因。原来是为了看书。如果是大家都活动去了,“我”独自在教室看书,对于“我”,看书可能比参加活动更快乐;如果是大家都在休息,“我”独自在教室看书,对于“我”,看书可能比休息更重要。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第三句一转,交待了“独坐”教室看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能在考试中考到不低于80分的成绩。第四句是“合”,点题,收束全诗。三、四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第四句回答了“怎么样”。这两句说明了“独坐”教室看书的原因,原来是为了考试能有一个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可以不挨板子。由此可见,主人公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多么简单和单纯!
  这是一个被迫学习的学生,是一个为了分数而努力的学生。可以想见,学习之于他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考不到“八十”分就要“挨板子”。一个“又”字,不仅表明他曾经挨过板子,记忆犹新,而且暗示了他成绩不佳,内心惶恐。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使他怀着一种孤独感,因此,才会有首句的“独坐教室里”的慨叹。一个“独坐”,把一个对学习全无热情和兴趣的学生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不论教室里有没有其他人,他都是孤独的。一句“看着生物书”,给人的感觉是,读书是那么平淡和乏味。这书“看”进去了吗?不知道。天知道他“看着”摆放在眼前的“生物书”,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孤独。他不仅不能和同学们一道玩耍,享受活动的乐趣,而且得强迫自己坐在这冷冷清清的教室里“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物书”。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又有谁会理解并给予同情和帮助呢?为了分数,他放弃了活动;为了分数,他放弃了休息;为了分数,他旁若无人。即使教室里是座无虚席,那又怎样呢?他仍然是孤独无助的。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有的是失败后“挨板子”的痛苦经历;他没有机会和同学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有的是无助的孤独。
  这首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自然流畅,妙手天成。全诗章法有度,在结构上由三组因果关系的句子组成。一、二句中,一句是果,二句是因。第一句点名结果“是什么”,第二句说明原因“为什么”。三、四句中,三句是因,四句是果。三句说明原因“是什么”,四句点名结果“怎么样”。一、二句合起来是果,三四句合起来是因。前者交待结果“是什么”,后者说明原因“为什么”。整体来看,全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