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前天在宣传新片《海上传奇》时说:“没有我、王小帅、张杨这些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还有面子吗?”尽管后来他解释是媒体报道时割裂了他这句话的前后语境,但无论如何,他话语中那份顾盼自雄的自信,是无需辩白的。
的确,已被外媒戴上“当今著名非叙事性纪录电影大师”高帽的贾樟柯,这些年来颇有一些骄傲的资本。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他拍摄的《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影片,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国内也有他的一批忠实粉丝。虽然在多数观众看来,贾樟柯的影片沉闷枯燥,缺乏观赏性,但他对电影艺术的努力探索,对社会底层的持续关注,令人钦佩。
问题是,随着贾樟柯的功成名就,尤其是2006年他凭借《三峡好人》拿奖拿到手软之后,这几年拍的影片越来越给人一种投机取巧的感觉。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不仅在各大电影节上铩羽而归,更被一些媒体讽刺为“史上最牛的地产广告电影”。贾樟柯的影片一直以“试图在影像中保留历史记忆”备受称赞,但当《二十四城记》起用陈建斌、吕丽萍、陈冲扮演历史事件亲历者,向观众追忆往事时,人们发现贾樟柯的影片变味儿了。
《海上传奇》延续了《二十四城记》的路数,通篇是18位与上海有关传奇人物的采访。导演企图通过他们的讲述来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变化,想法不错,但实际收效甚微。韩寒不过在银幕上讲了个段子而已。而且,说是纪录片,贾樟柯的御用演员赵涛却没事就出来“打酱油”,在银幕上晃来晃去,实在是最大败笔。
不过,很多文化人依然对该片好评如潮,这让我担心,在“大师”这顶高帽的光芒照耀下,贾樟柯的影片或将成为“皇帝的新装”——即使看起来不好或看不懂,也没人敢冒着“不懂艺术”的风险批评。因此,这个时候给他泼盆冷水,好过继续吹捧。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