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清华梦


   <<荷塘月色>>清华梦

                蔡笑晚/文

        

        

      







     

      





       早年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对清华园颇有一番恍想, 总觉得这座中国手屈一指的象牙塔不仅有第一流的大师学者, 而且有非同凡俗的人文环境和绝美诱人的校园景观, 于是乎清华大学就成了我学生时代的追梦对象, 可惜生不逢时,好梦终未成真, 给我一生留下了隐隐的痛.

    孩子出生后, 从小我就给她们编识清华北大,孩子们的童年就在追清华追北大的梦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因为有了中国科大少年班, 我们放弃了清华北大,转而去追中国科大少年班,虽然追成了,我们仍然因为未园清华北大, 给我一生留下了隐隐的遗憾. 人生总是不能两全其美啊!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今年七月初,因女儿受聘于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团, 在清华大学讲学,请我们去清华园聚聚,我欣然接受女儿的邀请,因为这对我们来说, 也算是另一形式下园了一回清华梦,女儿当年做不成清华的学生, 而今却做成了清华的老师, 所以,我在百忙安排时间去了北京,住在北大博雅的国际会议中心,畅游北大校园,观赏了校园奇景一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儿用一天的时间陪我们游了清华园的每一个景点,

    沿着荷塘一路走来,我试图找到朱先生当年走过的小煤屑路, 但怎么也找不着。荷塘四周依然长着许多树,清华园已不是朱自清先生当年笔下宁静的清华园了,到处是人,因为我心里宁静, 依然能闹中取静,领略先生当年心境。我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彷佛是我的;我也像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朱先生出神入化的文笔, 使我感到无以复加, 唯一要提的是: 层层的

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不是白花, 而是红花.可见时代变了,花色也在变.

    江山全靠文人捧, 一点不假, 我曾说过,梅雨谭也不过一潭普通的绿水而已,朱自清先生写了一篇“绿”, 梅雨谭就名扬天下了.同样没有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清华园不会如此诱人,更不会如此名扬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