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多长的红色剪纸作品上,头戴狐皮帽,身披狐皮袍的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驾齐驱,款款走来。远的山,近的水,天上的云朵,地上的野花,马儿身上的鬃毛,就连王昭君脸上含羞的微笑都栩栩如生。
“这幅《胡汉和亲》是我这么多年来剪得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最满意的一幅。”保洁女工杨智清说,把这幅剪纸赠送给昭君文化节是她的心愿。日前,记者采访了她。来源:剪纸网 www.shouqiao.net
剪纸是最大的爱好
46岁的杨智清家就住在呼市文化宫街总工会家属院里,她的丈夫老韩是院里的看门人,她自己则是一家餐厅的保洁员。家属院门口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他们的家。
一进门,杨智清就抱出厚厚两沓剪纸作品展示。记者发现,她的作品中,较小的多数是神态各异的小动物、争奇斗艳的花草,篇幅较大的多取材于《西游记》、《鹊桥会》、《老鼠娶亲》、《天仙配》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部分是出自她自己的创作和想象。作品题材多样,人物、景致惟妙惟肖,不少场面颇具动感。
杨智清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四子王旗有着家家户户贴窗花的习俗,而心灵手巧的她自小就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看过别人剪的纸样,她就自己琢磨,不用跟别人学,剪什么像什么。那时候,因为条件简陋,没有多少图样,她就到处收集火柴盒上的福字、香烟盒上的图案,然后自己揣摩着画下来,再用剪子剪出来。
从十七、八岁时跟小姐妹们一起琢磨着剪窗花,到现在能够自己设计花型、自己画出图样,再剪成这长1.1米宽0.8米的《胡汉和亲》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杨智清用了多少红纸,剪出了多少幅作品,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渴望有学习的机会
“我这些东西就是个民间剪纸,太粗陋了,跟人家那种艺术剪纸还差得远呢!”杨智清谦虚地说。自己的民间剪纸跟艺术剪纸的区别就在于技巧上的随意性。如一些图案,她在剪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一些花纹,让作品看起来更合乎民间的审美习惯。
为了剪纸,杨智清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有段时间她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打工,一位教画画儿的老师无意中看到了她画的《松鹤图》图样儿,顺手在松树的树干上改了几笔,使原来死板的线条变活了起来,令她茅塞顿开。
“这就又跟人家学了一招儿。我一直遗憾的就是没有学过画画儿,每次画剪纸图样时主要是凭自己的感觉,需要花费很大功夫,总得画了擦,擦了又画,总是不理想,往往最后在下剪的时候还需要做些修改。即使这样,剪完后自己也能找出不满意的地方,而且因为掌握不好比例,还不敢往大画,每次画完了小图样,还得找人家复印社放大了,要是能有机会学学画画儿就好了!”杨智清向往着。
《胡汉和亲》献礼昭君文化节
左手持一把普通的剪刀,右手轻托红纸,不一会工夫,纸样上就出现了祥云图案。
杨智清告诉记者,她剪的很多作品都是由心而发,想到哪剪到哪。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多让咱们自豪的事儿呀。我就凭自己对电视画面的记忆,再加上一点儿想象画出图样来,剪了一幅《北京奥运会》。”
近几年,呼市每年都举办昭君文化节。为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杨智清每天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几幅长1.1米、宽0.8米的《胡汉和亲》剪纸作品,准备献礼昭君文化节。
“不管咋说,这是一点儿民间的手艺。咱们呼市现在发展越来越好了,我也没有啥别的意思,就是想表达作为老百姓的一份心意,为昭君文化节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杨智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