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热潮大涨 暗藏人财争夺战


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一样,总是不断发生迁移情况。动物的迁移以生物性迁移为主,人类迁移则较为复杂,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原因,人类的迁移普遍称为移民现象。

   移民可以是国内移民,也可以是国外移民。两种移民虽然迁移的幅度和边界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之所以人们对国外移民赋予更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国别的不同将人口压力、人才优势等分别带给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移民将引起国际社会的资源配置发生改变。

   那么,“向国外移民”这件事于每个人自身、于我们国家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句话说,这件看似普遍而平常的人类迁移的举动,背后有什么不平常的意涵呢?

   我国是人口大国,移民常有发生。中国人走向海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当时我国商人“住蕃”他国,有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而中国人真正移居海外,主要还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直到解放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超过1000万,平均每年在10万人以上。而且我国移民数量巨大。据台湾某报刊报道,1999年底,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以外的海外华人总数已达3455万人。移民分布以亚洲地区最多,达到2678.8万多人,占77.63%;其次为美洲地区,约601.3万人,占17.43%;欧洲有约96.8万人;大洋洲有约65.5万人;非洲有约13.2万人。然而,对于我国移民的确切数字,却较为模糊。我国移民总数一直缺乏权威的统计报道,“3500万移民”这一提法既非权威也嫌陈旧了,导致目前我国移民总数一直是个谜团。不只是移民总数,单国移民数也非常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加、澳等国移民政策的不断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移居发达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大,加上我国东南部省份多有移往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所以目前世界各地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

  微观看移民:你的选择正确吗?

  人也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求而移居海外。移民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多是生存型移民,为了投奔亲属、谋求生计;80年代以后出现了发展型移民,为了圆一个出国梦,为了求学,为了换个环境,为了子女教育;现今多是改善型移民,为了拓展商业、改善生活,为了国外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规范的法律环境等等。不同时代的移民者,随着其移民动机的不同,预期收益也不同。最早移民满足基本生活即可;而当下的移民则要追求较国内更高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但是移民者面临的社会融入难题一直是存在的,而且移民的预期越高,社会融入的落差越大。最终,主流社会的排斥、自身的社会认同障碍可能会影响移民的主观评价。

   信奉理性选择学派的人一定认为:移民这一行为对于每个移民者个体而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因为不管移民美国、欧洲还是澳大利亚,移民者接触每个新鲜地域的同时都要放弃以往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并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心态、思想等巨大的变化,这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理性的个体行动者唯有认为移民之优势大于劣势,才会做出最终的抉择,因此我们可以推论:移民对于行动者本身而言是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

   当然,每个人都有信心认为自己的决定是伟大光明正确的,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头脑发热、随波逐流的,但是每个人也都无法抵抗周边环境、环境中的人以及人的舆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压力。也就是说,个体行动的理性并不能掩盖集体行动的无理性。当周边的朋友三五成群地选择移民,当周边的同事都在谈论此地的不好和彼地的好时,你能保持清醒、理性、从容的判断力吗?你能抵挡群体压力而置身于移民热潮之外吗?你能不从众地思考一下移民的优与劣,进而做出一个可能从众的决定吗?如果这一切都有可能,那么移民潮就可能出现了。

   移民一旦成为一种潮流,说明移民已经由一个主观选择上升为一种需要社会加以重视的现象了,那么对于移民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单个个体的人或家庭,而要扩展至社会发展层面了。

   宏观看移民:国家正在经历人才短缺?

   事实上,“中国成最大知识精英移民输出国,中国模式被社会中坚力量抛弃”、“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已成为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军,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等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已经在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那就是:移民潮为我国带来了人才流失,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人才危机。

   电影《天下无贼》中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个扒手老大的判断是高度准确的,当今全球各国之间最激烈的竞争也是围绕人才的竞争。据美国计算,自己培养一个专家要花5万美元,而引进一个专家只需付给年薪,因而可节约教育经费5万美元。在国际间的人才争夺中,一些国家通过实施成功的人才争夺战略,成为全球人才流动的受益者。据联合国统计,仅美、加、英3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从世界人才流动中获益500亿美元。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应受到人才流失的影响,蒙受了巨额的人才资源投资损失和巨大的发展实力损失。中国正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有50万,以每名留学生每年为国外贡献两万美元估算,仅留学一项中国就为外国直接补贴100亿美元教育外汇。同时,1985年以后,清华和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留美的比例高达70%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间接成了美国培养人才的补贴。

   随着信息革命、高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才赤字。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就越为突出和明显,即使是人才资源极为富有的超级大国也不例外。美国虽然处于人才霸主地位,拥有全球1/3顶尖软件人才,但仍然遭遇人才荒的冲击。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2006年美国仅科技人才就有65万的缺口。美国劳动统计局近年预计,到2010年美国将缺少1000万各类人才。在老龄化的冲击下,欧洲正面临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危机。而非洲、拉美以及亚洲一些国家还饱尝人才流失之苦。总的来看,全球科技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在国际市场上较为抢手。在人才供需方面,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万盛宝华公司2006年的调查结论是:在过去,人才短缺是周期性的,但是,即将到来的这一轮人才短缺将是现实的,并且将持续几十年的时间。

   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人才重视程度、人才使用和保护意识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长期下去,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越加凸显,占有人才越多的发达国家,对人才越有吸引力。这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可估量的人才损失,由人才占有差距造成的国家发展差距也将越来越大。

   乐观看移民:人才回流和移民收益

   移民潮所带来的人才流出现象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谨慎对待,但是并不能盲目悲观。人才的迁移不同于别的要素,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移出,也可以移入。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曾批判人才流失的提法,他说“应该把它看成智慧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目前,与移民现象伴生的回流现象也越来越多。国外社会与国内的种种落差,包括二等公民的身份、就业困难、人际网络缺失、主观认同感不足等,都会导致人才回流进一步增加。中国教育部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留学生累计回归率是24.39%,接着逐年增长约0.5%,到2008年猛然跳到27.96%,中国逐步迎来人才“顺差”。2009年,美国杜克大学预测,除了中国留学生海归加速,未来5年还将会有10万中国移民返国。这种趋势的可能性根源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的加强,尤其是国内发展机会的加大。人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更需要展现才能的舞台,而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过后,展现出持续的、爆炸性的增长趋势,这种令人振奋的发展空间无疑会对海外的中国人形成强有力的吸引,人才回流也将成为另一个令人瞩目的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才移出也不只具有负面的影响,留在海外的中国人也在无时不刻地为祖国的发展和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汇往国内的巨额汇款;经济技术的跨国合作;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遇到突发时刻中国人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体现,都表征着海外华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深厚情怀。以汇款为例:汇款是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之后的第二大外部资金来源。2005年,世界汇款总额的72%1670万美元流入了发展中国家。据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称,仅2007年,中国的海外侨汇就高达320亿美元,平均每个中国人分到25美元。这不能不说是全球华人为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强大凝聚力。

  未来人才争夺战:产业结构转型和人才吸引战略

   一个基本的道理表明:人的迁移是与所处环境的阶段性特征相关的。中国现阶段可能有人才流出,同时中国也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实施人才吸引战略,引导人才流入中国。

   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人才的吸引作用是明显的。由于R&D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的不足,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下风,不仅不利于吸收外国优秀人才,我国在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2007年我国R&D经费支出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R&D投入总量规模虽然不小,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49%,比上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而美国、日本、德国R&D经费投入强度处于2.5%3%之间。人才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必要条件。

   所以,大力发展以研发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重点开发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对于改善人才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针对人才流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印度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优秀专业人才开始大量流向西方。为了大批吸引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印裔高科技人才归国效力,印度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务实的政策措施。印度政府在主要发达国家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重视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者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软件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92年实行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政府花巨资兴建了科学城,作为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永久性基地。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措施,旨在吸引海外科技人才:

   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文件,如《人事部、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争取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的通知》、《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支持西部建设有关工作函》、《人事部〈关于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的通知》等。2010年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设专项列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在吸引国外人才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2004815联合发布实施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年引进的外国人才仅有千余人次,而近几年每年引进国外人才最高可达40万人次。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吸引海外人才总量已突破250万人次,2003年至2005年引进海外人才数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后52年的总和。

   在人才激励方面,先后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政策、政府特殊津贴政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策等政策。在人才市场与人才流动方面,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对于推动优秀人才的有效配置起了巨大的作用。相信一系列的人才战略将进一步做实我国的人才“顺差”,并进一步由人才流出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强国。

   无论从国家发展速度,政策出台力度,还是人心所向程度,中国都将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移民潮、人才流出、移民输出国这些词汇可能在阶段性地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后,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人才强国、人才顺差加大等判断……当然,这一切的达成需要你、我及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强大,中国人才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