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桂明
人到中年,博主尽管才疏学浅,但也已经挂上了不少兼职的头衔.
在这些头衔中,既有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联合硕导,也有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校外硕导,又有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研究生导师,还有西南政法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兼职教授和海南大学的客座研究员乃至我的母校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中心的研究员等等.在这些兼职身份中,有不少头衔我的确是真正用心卖力的,但也有些头衔则仅仅是挂名.尽管如此,另外有一个头衔却让我很受用,那就是去年被聘任的北京市法学会会刊<<法学杂志>>编委.这是本人惟一担任的学术期刊的兼职编委.
7月22日,上午,<<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首都大酒店召开.作为编委,我当然也要参加会议.在既定的发言结束后,我以报刊单位代表也以编委的身份做了一个发言.在发言中,我以”三个结合”(新老结合\虚实结合\长短结合)对这家创刊30年的学术期刊作了高度评价.
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信会长关于<<法学杂志>>创刊30年成就介绍中,谈到的许多名家处女作就是在这里发表的.周信会长介绍说:”在我国中青年法学专家和法律实务部门的领导骨干中,如马怀德、赵秉志、莫纪宏等不少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法学杂志》上发表的,他们的法学人生与《法学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成长与《法学杂志》密切相关。”听后,我为之感慨万千.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青年学子要发表学术论文,实在是太难了!如果没有老师帮忙或者前辈提携,几乎无法完成毕业之前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指标.但是,在这家学术期刊中,竟然专门为青年学子开辟了一片园地.于是,才有了当年的青年学子\今天的法学大家如赵秉志\马怀德\莫纪宏等这样的盛事奇缘.
无独有偶,到会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导甄贞教授也深有体会地说,尽管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不是在<<法学杂志>>上发表的,但她的第一个社会兼职是在<<法学杂志>>.为此,她深深地感激这家学术期刊带给她的第一步.
的确,每个人的人生有许多第一次.作为法科青年学子,.我们多么希望每个人的第一步有这样的幸运\有这样的机缘\有这样的平台.
愿<<法学杂志>>能给更多的青年学子带来机会\提供机会\创造机会!
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袁婷
2010年7月22日,《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在首都大酒店召开,这里位于台基厂路,毗邻《法学杂志》创刊时的旧址。与会同志热烈祝贺《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回顾了《法学杂志》记录我国法制建设的辉煌道路,肯定了杂志在促进优秀法学法律人才成长方面取得的骄人成就,以及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法学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铭暄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中央军委法制局、司法部社区矫正办公室、北京市委研究室编辑信息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新闻出版界报刊处等机构相关同志到会祝贺。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多位教授在会上发言。《民主与法制》、《中国法学》、《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单位代表也到会表示祝贺。
会上,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法学杂志社社长周信同志发表了讲话,回顾了《法学杂志》在1980年7月创刊之后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展望了杂志的美好未来。《法学杂志》原社长和原主编纷纷发言,回首杂志30年的艰辛耕耘之路。
原主编周恩惠同志说:“《法学杂志》创刊时,国家正值法制建设恢复及发展时期,当时国内的法学期刊非常少,《法学杂志》和《民主与法制》并称南北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法制期刊。如今,国内法制类媒体数量和种类都比过去繁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周恩惠同志回忆了《法学杂志》创刊后曾经经历过的各种困难,“最困难时编辑部只有两名编辑”。他说,读者对于杂志的支持和喜爱,以及杂志社同仁的辛勤努力,是支持杂志社一路发展而来的坚实力量。
会上,杂志社编委、其他相关报刊单位同仁以及读者代表热烈发言,在总结杂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杂志进一步发展的宝贵建议。
(来源: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网http://www.mzyfz.com/news/times/b/20100727/134023.shtml)
在纪念《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法学杂志社社长
周 信
(2010年7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编委、顾问、专家学者、同志们:
30年前的7月,《法学杂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应运而生。30年耕耘,30年收获,30年发展,《法学杂志》记录了我国法制建设走过的辉煌道路,促进了一批批优秀法学法律人才的成长,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纪念《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总结《法学杂志》办刊经验,继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北京市法学会及法学杂志社,对各位领导、编委、顾问、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对你们多年来对杂志的一贯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一、法学杂志的发展历程
1980年7月,随着北京市法学会的成立,《法学杂志》正式创刊。北京市委有关领导为杂志创刊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彭真、彭冲、杨秀峰、刘复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彭真同志亲笔为《法学杂志》题写刊名。高铭暄、关怀、李步云、谷安梁等老一辈法学家积极扶持、辛勤撰稿、热情参与。创刊伊始,司法部即确定《法学杂志》为国家一级刊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法学期刊之一。可以说,《法学杂志》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领导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杂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创刊到1990年是《法学杂志》的初步发展阶段。杂志被定位为法学综合性刊物。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倡理论探讨与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并重,专题论著与法学知识介绍并重,实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的方针。围绕这一办刊宗旨,这一时期的《法学杂志》逐步成为法学研究的平台和法制宣传的重要阵地,除刊登法学理论研究成果之外,还开辟了法律知识介绍、法律咨询等栏目,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广大读者的法律需求,为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得到了法学、法律界的肯定和欢迎。这一时期法学杂志发行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十年内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家颁布了一大批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民商事法律,法学研究也空前活跃。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法学杂志》逐步走上了以弘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服务法学研究和司法改革为中心的办刊道路,刊登的文章大多以学术研究为主,并且更加关注国家立法动态及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与前十年相比,在学术品位和研究深度上有了明显地提高和进步。这一时期是《法学杂志》稳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杂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时调整办刊方针,栏目设置更趋合理,学术品位大幅提高,作者队伍逐渐专业化,读者群体逐步稳定,巩固了其在全国法学类期刊中的优势地位。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我国法学研究事业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法学杂志》不断适应新时期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需要,在内容、形式、手段等多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力求创新。例如,开设的专题研究栏目,围绕我国立法、执法、司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几年来基本保持每期刊登1至2个专题问题研究,很多问题的探讨都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青年法苑”适应社会需要,为中青年法学工作者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平台。《法学杂志》的内容丰富、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简练成为大家共识的特色。2009年,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开辟了“法学人物”、“单位推介”、“新法解读”、“我与法学杂志”等栏目,有效地增强了杂志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今年,杂志围绕中心和立法进程,积极策划,请法学名家撰写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热点法学理论文章,如侵权责任法解读,上海世博会与城市法治建设,重庆打黑除恶,五部门关于死刑证据问题规定解读等专题和论文;同时,加大发行力度,发行量突破万份,比2009年增长了56%,位于全国法学专业类核心期刊发行量的首位。
杂志创刊30年来,恪守“研究法学理论,推动法制建设”的方针,荟萃了大量的法学学术精品,在编辑出版的197期杂志、近6000篇论文中,不乏选题现实、理论深刻、表述通俗、学术品位高的精品力作,不少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好文章,有的转化成了我国、我市法治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权入宪,为确立以人为本的法治、和谐法治观等提供了参考意见和真知灼见。
30年来,《法学杂志》培养、扶植了一大批法学人才成长。在我国中青年法学专家和法律实务部门的领导骨干中,如马怀德、赵秉志、莫纪宏等不少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法学杂志》上发表的,他们的法学人生与《法学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成长与《法学杂志》密切相关。
30年来,老一辈法学、法律专家、学者为杂志的创刊、成长、发展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中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孜孜以求,勤奋写作;广大读者、作者对杂志关心备至;各级领导亲切关怀,各位编委的关心扶持,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使《法学杂志》不断创新发展。
二、30年的成功经验
经过30年的努力,《法学杂志》巩固了其在法学、法律界的地位,基本实现了政治性、学术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回顾法学杂志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汲取和发扬,主要是: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0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法学杂志始终做到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适时调整办刊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及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法学杂志》的30年发展历程与国家法制建设密切联系。国运兴则法学法治兴,法学法治兴,则《法学杂志》荣。只有紧紧围绕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作者、读者,法学杂志才能永葆生命力。
第二,领导重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0年来,《法学杂志》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法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我们始终坚持办刊方向,也是法学杂志能够历经风雨、茁壮成长的制胜法宝。2009年3月27日,中国法学会会长韩杼滨同志到北京市法学会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法学杂志》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服务大局,确保质量。2008年7月6日,北京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王安顺同志到北京市法学会视察、指导工作,专门对《法学杂志》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法委副书记段桂青对办好《法学杂志》提出过明确要求,具体指导杂志的建设。领导的关怀和嘱托催人奋进,也为杂志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三,保持学术品位,注重学术质量
文章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术期刊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30年来,《法学杂志》的历届社长、主编、编委会主任都把不断提高学术品位作为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和工作目标。在编辑出版的197期杂志、近6000篇论文中,荟萃了大量的学术精品。彭真、张友渔、王光美、郭步岳等老一辈革命家,陈守一、王铁崖、肖永清、许崇德、江平、高铭暄、赵中孚、关怀、巫昌祯等著名法学大家,王利明、赵秉志、马怀德、陈兴良、何家弘等一大批中青年法学家都曾为杂志撰文。正是由于我们能够始终抓住学术质量这一关系到杂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才使法学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法学期刊领域的权威地位,连续多年保持了“三个核心”的荣誉称号。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
创新是法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30年来,《法学杂志》能够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例如,在文章的选择上,鼓励超前的法学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法学研究最新成果;在栏目的设置上,除了办好“各科专论”、“青年法苑”、“司法实践与改革”等传统栏目外,还根据司法实践需要推出“专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栏目,近两年又开辟了“法学人物”、“新法解读”等栏目。同时注意了主动约稿,使文章的时效性和学术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短短的30年,《法学杂志》从最初创刊时的每期80页、每年出版6期的群众性法学普及刊物发展到今天的每期144页、每年出版12期、在法学学术期刊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核心刊物,这与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也是杂志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法学杂志》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杂志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直接服务于首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刊登不多,还应适当减少一般化文章,以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理论品位等等。
三、法学杂志未来发展的大体思路和想法
三十而立,法学杂志已基本实现了创刊时的初衷和要求,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学杂志》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法学研究创新和法治建设进步。为此,我们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当前,法学研究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坚定法学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中心,推进法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要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引导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更多地刊登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和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法律问题和研究成果,使《法学杂志》真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法学研究优秀成果的窗口,成为法学、法律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
二是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科学发展。我们要在积极策划刊登研究法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精品文章的同时,关注应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使杂志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科学发展。
三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继续创新发展。经过30年探索,《法学杂志》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杂志的“青年法苑”、“军法纵横”、“司法实践与改革”等栏目独具特色;杂志的专题研究始终站在法学研究的最前沿;杂志的文章“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长短结合、注重质量,荟萃精品”。我们既要保持现有特色,又要不断创新办刊理念、内容和形式,认真总结办刊规律,进一步扩大理论期刊的读者群和覆盖面,不断提高杂志的社会影响力,把法学杂志办成高规格、高品位、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核心期刊。
四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热情为读者、作者服务。要牢固树立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为法学研究事业服务,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内部管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鼓励编辑加强学习,不断增强编辑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法学杂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志们,新的历史使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要以《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