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涌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
2、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呀,嘈杂恶心。”
3、体质因素:“阳虚之体,互多痰湿”,临床上所见的溃疡也是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由于素体脾阳虚寒,运化无权,脏病及腑,胃失和降,则胃脘作痛。此外,外在因素如过食生冷、外感风寒、过于劳累等 之所以能诱发本病,皆与平素体质虚弱,特别是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4、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指的是受寒能促成胃病的发作。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
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