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海南都在涨价。”
一出海口美兰机场航站楼,任凭等候多时的出租车司机如何卖力推荐,张康拖着行李走上了通向二楼候机室厅的电梯。“到海口市区80元”的声音落在了脑后。
美兰机场的二楼本是送客通道,但很多出租车为了不空载而归,常常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接客回城,老海口人张康自然清楚。最后,他以45元的价格谈妥了回海口市区的价格。而在不到一年之前,在机场一楼打车回海口只需要50元,而从二楼搭顺车只需要20元。
自2009年底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传闻不胫而走之后,海南就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涨价潮。首当其冲的房地产市场,在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1月的短短数月内,几乎一天一价。除三亚、琼海等旅游胜地的房价跳涨到数万元一平米之外,海口市的住房均价也从每平米4000元左右一路攀至7000元。
时隔半年,虽然高达十万元一平米的房子在三亚依然可见,但海南总体的房地产价格初步止住了上涨。然而,岛内其他消费价格,却接过了房地产的接力棒,吃、住、行、娱等等,在货币滥觞和投资冲动因素下接连涨价。
海南,又一次成为焦点,成为地产投资拉动物价上涨的研究范本。
海南价热
看似海南房地产业经过了一轮爆炸性上涨之后,已经恢复平静。然而,房地产对海南居民的影响还在持续过程中,其中之一便是物价。
7月26日,海南省物价局的最新发布数据,6月份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类价格上涨11.6%,食品类价格上涨5.8%。海南当月的CPI涨幅已经超过青海,成为全国第一。
和枯燥的数字相比,海南本地居民深刻地感触。
“去年年初,早餐还能吃到3元一碗的海南粉,现在周边都已经涨到了5元。”家住海口龙华路的当地居民说。而三亚物价的涨幅不逊海口。据当地媒体报道,在三亚第一市场附近一年前三四元一份的抱罗粉,如今涨至6元。
海口国贸一家休闲餐厅的菜谱上贴上了新的价格标签,一年多以前一份中式套餐多不超过20元,如今已经没有低于25元的菜品了。
此外,海南农贸市场食品的涨价,也比全国平均水平更高。在最近一轮大蒜、生姜上涨周期中,海南大蒜涨价接近50%,生姜的涨幅也以36.7%高居第二位。除了疯狂的绿豆之外,黄豆、黑米、红豆等杂粮豆都普遍涨幅在30%左右。而白糖等家庭生活必需品,也都大幅涨价。
居住类的价格涨幅更大。
从事个体经营的赵女士,2009年开始租住在南海大道四季华庭小区,这里简单装修加上家电的52.6平米一室一厅,租金涨幅高达60%。“去年房租是900元,7月份涨到了1400元。”
在海口国贸地区,城中城小区两房一厅不带家具的房子在今年3月份还能以每月800元租到,如今起步价格就是1200元每月,涨幅50%。
另外的一个数据,或许更能说明海南物价的上涨态势。据海南省物价局披露,上半年海南全省各级价格举报中心共受理群众价格投诉举报共2019件,受理总件数比去年同期同比大幅增加了95%,快速上涨的物价业已成为投诉重点。
流动性空袭
海南超出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因为始于去年年末的那场房地产热潮引起。流动性涌入海南,几乎是瞬间完成。
工作于工商银行海口某支行的韩先生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份的一天,该支行存款账户一夜之间突增了数亿元的新增存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后来打听到原来温州购房团来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将得到国务院批复的传闻,吸引了嗅觉灵敏的资本。
更大的流动性袭击还在后面。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2月,海南省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分别达到了190.7亿元、299.4 亿元和139.3亿元。这跟2009年前10个月海南金融机构月度平均存款新增量64亿元的数据相比,最高月度峰值扩大五倍。
截至今年5月份,在海南金融机构的账户上停留着3862.86亿元的存款,而去年10月份这一数字只有2900亿元,这意味着海南的货币存量在7个月时间增加了近1000亿元。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海南省全省人口只有826万。短短半年,826万人口的海南,就要面临千亿巨资涌来的考验。
而这些来到海南的大量资金,并未随着房地产的降温而退出,它们在海南沉淀了下来。
沉淀在银行存款的资金可以转化为贷款。海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海南省贷款量为223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此外,贷款还有货币乘数效应,能够拉动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
在货币推动因素下,海南又进入了一轮新的高速增长期。
今年一季度,海南GDP增长25.1%,全国排名第一;农业增加值增长7.3%,全国排名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7.1%,全国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8%,全国排名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9%,全国排名第一;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88%,全国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5%,全国排名第一。
海南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王渊和统计数据打交道20多年,也对海南的经济运行观察和分析了20多年。他说,这样的事情,还只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过。
高价链条
7月的海口,天空蔚蓝,太阳炙烤。
缺少人气的脚手架生硬地矗立着,吊车也慵懒地不愿移动,在海甸岛、金贸区随处可见楼盘工地如凝固一般。虽然不像当年烂尾楼鼎盛时期那样荒草丛生,杳无人烟,但建设速度都放慢了。
但海南的确繁荣了。在海口、三亚街头,崭新的豪车再度增多。在海口国贸数量众多的慢摇酒吧,无论是否节假日,晚上8点以后几无立锥之地。海南人似乎口袋又有钱了。
但当钱多的时候,海南的物价的推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海南,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均成为这次地产盛宴的受益者。年初的时候,媒体有报道称海南最牛售楼小姐年销售额13亿元,个人提成能拿200万元。海口街头随处可见的地产中介告诉你,这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然而,远离地产行业的从业者,却成为了这次地产盛宴的受害者。海南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的分化。“这一年多,我们这个行业的工资根本就没涨过,而东西却越来越贵了。”海南一位在纺织企业工作的职工告诉记者。
还是海口的出租车上,司机们看上去并不喜欢这一次出租车价格的快速上涨。1995年的时候,海口出租车起步价就定在10元,当时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但后来海南经济泡沫破灭,生意非常难做,起步价也没下调过。“涨价好涨,但涨上去就难下来了。那么高的价格,有几个人能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