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象 戊子 三三巽上艮下
渐——元朝开国的预言
谶曰:
北帝南臣,一兀自立。
斡难河水,燕巢补麦。
颂曰:
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
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
元太祖崛起称帝于斡难河(现在的赘嫩
河)之源,号称成吉思汗。开始了他的
霸业。因此有谶曰第三、四句“斡难河水,燕巢补麦”。此句的“麦”字,根据康熙字典言是一古姓,并无其他意思,现在看来这句似乎是指燕子筑巢用的草。
打从公元一二O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时,铁木真称帝号称成吉思汗,从此灭并各部族,败金灭夏,大漠南北任他纵横。一直到公元一二七八年,传至忽必烈一共横行了二十二、三年,宋朝还没有被贾似道断送以前,宋朝是向金、蒙古称臣的。因此有谶曰第一句“北帝南臣”之语,而第二句的“一兀自立”的“一兀”显然指元朝的“元”字国号。到了公元一二七八年,忽必烈统一了天下。亚洲这么大块土地几乎完全被他的铁蹄蹂躏而且疆域远及欧非,说他是个空前绝后的朝代绝不为过。因此“一兀自立”完全应验了。
颂曰第一、二句“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一鼠判须臾”。无非在说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争霸事业。在一般说来,这种事情是不足为奇的。他却为何说“事本奇”。“一狼二鼠”指元朝蒙古无疑,而二鼠应该是指金和夏。狼和鼠是动物,是天朝汉人对夷族鄙视的代名词。所以,南宋虽亡于蒙古,李淳风等总不至于反把汉人的南宋列入二鼠的比喻之内。
颂曰第三句“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从字面就可以了解,它一定是说明胡人朝代,武功虽盛,它所传的子孙却只有十代,五加五为十。看官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前头好几个数目表示法都是两数相乘的积,而这次的却用加法。这点恕笔者无从圆满答复,这种类似藏头诗,又似谜语的东西,本来是讲究启发的元素,其结果总是模棱两可的。猜的人当然从事实推回来,什么解释正确,就作什么解释,原无钢硬不变通的脉络。猜谜贵在活泼推理,而非死板的硬敲。元朝统治中国既然换了十个皇帝,我们就把五五加起来解释,怎能故意说乘起来二十五,而置于错误乎?事实上,它如果来个“子子孙孙三四宜”,那就完了,无论怎么解释都不合事实不是吗?从忽必烈元世祖开始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宁宗、顺帝一共十位。
还有金圣叹说:“太祖铁木真,元代凡十主。斧,铁也;柄,木也。斧柄十段即隐十主之意”。听了他的话仔细把图上的斧看一看,果然柄分十节。没有金圣叹的话,这图谜恐怕永远是个谜。前面好多象的图只要没解释的,可以说都是到目前为止是无解之谜。看官想想,您会想到这把斧竟然象征着铁木真和元朝十个皇帝吗?实在太难太难了。斧果然是“铁”做的,柄也果然是“木”做的,正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名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铁木”两字。这其中的巧和妙实在难以置信也难以不信。说它是凑巧,它却有两点一起击中事实,而且出现在此象中(此象正在谈元朝)。不容否定这不是铁木真。但是,如果断定它是在指铁木真的时候,我们却又不能不想到,这“铁木真”原是译音,我而不是成吉思汗的真名。难道连译名也有其必然的宇宙秩序吗?译名如何,于事实原是无损。可是我们如果在历史上把“铁木真”称做“贴目针”,那么,我们李淳风的神机妙算岂不是砸了招牌?而事实上,却有史书和小说称他为“贴木真”,元史上却作“特种津”。为何一定要“钢铁”和“木头”呢?所以这里面不能不令人感到纳罕和蹊跷。也许是金圣叹牵强附会?也许……。
千古一书《推背图》连载之二十五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