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吝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枪林弹雨中、在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中,和老一辈革命者一起创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虽然周恩来对中国革命是德苦功高,但周总理一生从不居功自傲,对自己、对亲人、对工作其“苛刻”程度,近乎吝啬。正是这种“吝啬”,却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一座与时俱进的丰碑。
周恩来一生虽无子女,但却有不少侄子和侄女,而他从不利用职权为其谋取私利。他的一个侄子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员。因两地分居,组织将其爱人从淮安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耐心地劝他们说:“我是负责城市人口精简工作的,这个政策不能带头违犯。”经过一番开导,侄子和侄媳收回已办好的手续,又一起调回了淮安。
1968年侄女周秉健到内蒙古去插队,临走时,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侄女的手说:“你到内蒙古牧区去,一定要和蒙古族的同志搞好团结,虚心向他们学习,做贫下中牧的好儿女。”到草原后,秉健牢记伯伯的教导,吃苦耐劳,很快得到了群众的信任。1970年冬天,她报名应征入伍。1971年元旦,秉健穿着军装高高兴兴地去见伯伯和伯母。不料,一进门,周恩来就冲着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他见孩子有些想不通,亲切地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为什么这么多人里面挑上了你?我们不能搞特殊,一点也不能搞!”秉健完全想通后,经部队领导同意,重新回到了草原。
周恩来是全国的当家人,可他向来都是公私分明。出国访问,按规定外交部都发服装费,但从实行工资制后,总理都不准领,不用公款制装。对外国送给总理个人的很多礼品,如高级照相机、精美瓷器、猎枪、运动手枪、地毯等等,总理都转交给有关部门公用。
总理生前外出到各省视察,每次都按标准合理付清饭钱。一次他去上海视察,每天只准警卫人员给他泡一杯茶,经常是端着这杯茶从办公室到会议室,从楼上走到楼下,直到茶的颜色没有了还在喝。警卫人员想替他倒掉,再泡一杯,他也不允许。泡茶的费用,不准警卫人员报销,坚持从自已的津贴中开支。总理说:“不这样做,我的津贴要来干什么用?”
总理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克勤克俭,对别人的疾苦却关怀备至。身边的工作人员谁家经济上有困难,他多次慷慨资助,还收养了十多位烈士的子女。他还将节省的钱交了党费,最多一次交了7000元钱。
周总理的办公室是中南海三间旧式平房,从1949年进北京直至他病重住院的26年里,都是在这间办公室度过的。这间平房,油漆脱落了,地是砖地,窗户裂着大缝子,还是用纸糊着。1959年初,身边的工作人员乘他外出,对房屋进行了简单维修,铺了地板,改了顶灯,换了白色窗帘。周总理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然后自己付了维修费,为此事三次在国务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
1958年,北京市给总理送了一个远景规划模型,一直放在西花厅,其中有国务院办公大厦、各部办公楼的规划。总理明确表示,在他任职期间,不盖国务院办公大楼。
周总理一直坚持私人用车交费的规定。工资下发后,他总要检查是否扣除了用车费。他把看戏、跳舞、到公园散步、到医院看病及私人访友、接送亲戚,都算作私人用车,坚持交费。并且几十年不间断地提醒司机记帐,不能少交一元一角。
同时,周总理是我国第一个乘国产车的人。红旗车刚研制出来,他就将这种车定为自己的专车。有关部门想给总理换一辆奔驰,他严肃地说?不行!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就去坐,我仍坐红旗。他说:“我们国家底子薄,在相当的历史时期里都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外汇很宝贵,要用在建设上,不该花在消费上。”
......
周总理生前胸前始终戴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他用生命践行着党的宗旨,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操劳一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在操劳国家大事。弥留之际,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
鞠躬尽瘁为人民,却“吝啬”到连骨灰都舍不得保存。“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敬爱的总理啊,您却带走了十二万万人民思念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