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爱之深,责之切。如果一味回避问题,我们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几日看到一组数据,说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只占到市场的1/3左右,很是对这一数据不满。反过来说,我们市场的70%被外资品牌所占领,很难有人为此感到满意。自主品牌不是越战越勇,而是有些市场得而复失,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捷达和桑塔那还是那么坚挺,特别是捷达,搞得人家都下不了决心退市,委实算是自主品牌最大的失误。现在问题也来了,人家新桑塔那(朗逸)和新捷达(新宝来)都搞出来,老的还老当益壮,这岂不是大大的不对。
本来我帮中国自主品牌策划的第一场战役是瞄准美系车、韩系车和老三样。现在看来这一战役我们没赢。至于输没输,我们需要认真计算了,我也没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
按理说打败美系和韩系不算什么难事儿?你看韩美在黄海折磨得多凶呀,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还算占得。美国通用是不是早知道这种政治图谋,而早早地乖乖地把股份让给上汽?上汽和长安一听说我要瞄准美系打,心里肯定老大不高兴。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这点痛你们可以忍忍。
老三样除了富康算是主动退位,其余两样老当益壮,每每看到这个情形,心里就自责,总觉得要是让我来干,肯定不是这样的局面。我肯定能把老家伙打趴下。看戏的总觉得演戏的这不行那不行,我要是干估计还没有人家有本事呢。有雄心壮志总是好的,至少比那些投降派和山寨派要强一点点。
至少我以下几点肯定跟别人不一样。
第一,我肯定不抄,做堂堂正正的开发。经得起世人检验,也经得起世界检验,我肯定敢把它堂堂正正地卖到世界各个地方去。
第二,我肯定瞄准了再打,先作市场定位再开发,知己知彼,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
第三,我肯定想尽一切办法让车友享受“苹果”一样的体验,而非简单的代步。以正合,以奇胜。
第四,我的成本肯定不是最低的,但一定是有竞争力的。用多出来的一点点成本,换取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而非血拼到底。到某个临界点,价格就不再起作用。而把竞争对手压制在高价格或低价格区间,它就会失去持久的竞争力。
第五,我肯定不是搞得最快的,比如说10-14个月,但我肯定是足够快,至少不会贻误战机。要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产品,快了和慢了都不行,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产品成熟和市场成熟有其客观规律。
第六,我肯定不是最先进的,但也一定不会落入俗套。我要开发一款未来可能流行的汽车,而不是过去或正在流行的汽车,更不是别人的汽车,这又回到第一点。让什么地方先进一点,什么地方保持主流,这是一种均衡,这需要向市场营销学家和哲学家讨教的。
第七,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坚持下去,一代一代地搞下去,而绝不是自绝后路。不过,估计即使有机会,如果不能一鸣惊人,即使我的想法再正确,可能也没有机会一代一代地搞下去。而一代一代地搞下去,这种韧劲和坚持,恰恰是我们成功的公开秘诀。
可惜我们就没有机会做这件事。那也没有关系,如果有人愿意按照上面的原则做,应该也会成功。我比较认同奇瑞、吉利、华晨和上汽等公司近来所做的事情,可是他们的A3、帝豪、骏捷和荣威,怎么就没有想象得成功呢?参照我上面的几条找找,肯定哪里有短板。方向是对的,差的可能只是那一点点境界,再坚持坚持,那种感觉可能就找到了。这时候心要静,不能浮躁,否则就不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点。这种感觉一旦找到,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使是让我亲自操刀,在做对了很多事情以后,可能也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种感觉。
不停地抄,没有市场定位,成本太高或太低,产品没有特色,可靠性不能令人信服,开发周期太短等等,可能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是我们一直需要努力的地方。
常常跟朋友开玩笑,好象没人搞得比我们好吗?怎么他们就是不来找我们?朋友作答:他们在二楼吵得不可开交,不知道三楼有人。我调侃道:那我们去二楼吧。友人继续答道:那我们跟人家比差极了,更加不可能找我们了。那就在三楼守着吧,谁知道哪只兔子会跳上来。
Alilong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写于上海
PS:期间有些朋友常常打电话过来报告新情况,他们找到了自己新的出发点,替他们高兴!每每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干吧,还会比某某更差吗?大家都笑,再谦虚一下时代不同了,不可同日而语。三楼就是比二楼高嘛。祝福他们!仅学贯中西一条,他们就非同凡响。不要以为只有西方的东西不好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真正搞清楚的也不容易。所以,我坚信,他们和我一样,是三楼的,三楼的不寂寞,可惜没给自主品牌干活儿。不是忙着生计,就是忙着赚钱,你说就不能活得更高尚一点吗?朋友相聚,肯定又遭来一片讨伐声,老大不小了,还有梦想,不顾现实?哪里有,我早已黯然退场,还不太老,不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