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招时节,中国高校总会掀起一场“状元争夺战”,其中的胜者毋庸置疑是北大、清华。有意思的是,今年北大清华的高招数据“打架”,它们分别自称招入的状元总数加起来超过实际数值。究竟是谁的数据出了错,倒也不用深究,只是中国的这两大名校为着这打开嘴仗,让他人看着难免不笑:比对手多了几个状元又能如何?比过去少了几个状元又能如何?
其实,即使假定现有高考能够考出考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也不能说状元越多招生的质量越高。因为学生的优秀程度并不简单的等于高考分数,关键在于其可培养潜力。可培养潜力不仅看当前,更重要的是看未来、看长期过程。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大体可以观察三个方面的能力:考试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方面能力虽然各有其价值,但几乎是相互矛盾的,经常是此消彼长的,而前二者本质上是一种中间能力,最后一种才是最终能力。中国的千年传统似乎对考试能力看的更重。但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竞争力,竞争力的大小泽决定于创新力的大小。创新则需要胆量和经验,而所有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考生始终不能超越出题者的能力、不能偏离少数出题者的偏好。所以,状元仅仅是所谓的考试能力突出而已。这里,我们还不讨论一年一次的考试中所存在的各种客观偶然性所导致的状元产生的偶然性,比如突发的身体不适,女生的例常不适,家庭的突发灾祸等。
中国校友会网去年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结果显示,状元们毕业后职业发展出类拔萃的有限,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他们是标准化考试制度的产物,可谓鱼(状元)和熊掌(创新、贡献)不可兼得也。
有人会说,高考是目前选人的最恰当途径,是公平的,至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相当时间里不能更改的。但笔者以为,现在的统一高考是在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具有不同特长的人,何来公平?更不用说考生学校条件的千差万别所带来的不公平。现在的统一高考是伪公平,是牺牲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目标,是没有效率的虚假公平,是平均主义的变形---看谁耗的(排队、题海)时间长。改革当然需要付出成本,任何改革本身都不是没有缺点的,关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其实,想改革只需要一个理由,而不想改革可以找无数理由。
前些日子在一个论坛上,听到龙永图说:1978年以前,几乎都没想过中国的国有外贸体制可以改革,当时认为一改革就会乱,就会影响中国的外贸。事实证明,放开比垄断好,政府不是保姆、家长。
当清一色的高分考生进入某所大学时,这所大学难免因此而丧失多样性。一个都是所谓尖子生的大学,由于其单一,是不可能优势互补的。真正的大学,不应该只盯着状元,而应该考虑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的创新与发明有多少,培养的学生多年后创造创业创新的表现如何。
只盯着状元,还可能导致大学间的不正常竞争,进而也推动了中学间的不正常竞争。很多中学的网页上,赫然标明本校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只以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论英雄。而在美欧等国家,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定位,每所大学都是不可替代的,老百姓的眼睛不是只盯着牛津哈佛。优秀的学生在选择高等教育的时候,应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不是学校的层级。哈佛不可缺少,社区学院也是不可缺少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所有考生的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大学也好,教育考试院也好,任何一个机构和组织,如果没有得到考生本人的授权,是无权公布的。直到今天,中国依然没有一部考试法,考试相关机构的权力没有得到界定。因此,至今,关于状元的公布也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在没有法律依据的基础之上,大学为数据打架,只能是错上加错。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只盯着高考分数,设立金钱奖励,都是严重违反公平和效率的,是全社会的共输而不是共赢。中国大学教育的成熟,应该从不再盯着考分高低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