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死■ 洪烛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叫《话说运河》,以怀旧的笔调重温了京杭大运河的盛衰与始末。不知道摄制组是否确实沿着运河一线且走且歌,在夹叙夹议中横穿了半个中国?假如在古代的话,这需要磨烂多少双鞋子,抑或折断多少根桨楫?今人肯定是搭乘汽车之类现代化交通工具与运河同行,我仿佛能从那晃动的镜头里闻到淡淡的汽油味。因为这条古老的航线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被新兴的铁路“挤垮”了,或者说,从那时起,运河就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离退休老干部”,只能蹲在家中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而不再承担伟大的社会责任。
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较为完整地听见运河的传说,我目睹的是一条流淌在荧光屏上的运河,质感不太明显,色彩有点失真。作为画外音的解说词采用了悲壮的语调,颇像是为烈士拟的悼文。不管怎么讲,我间接地完成了一次和运河的拥抱。
从此以后,运河的消息日渐稀少。它似乎被全社会遗忘了。简直相当于从世人的视野里消失,连一朵浪花都未留下。
话说运河,话说运河。运河还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其实运河本身,就如同一位讲故事的老人,开场白永远是:“从前呀……”“从前呀有个皇帝,叫隋炀帝”,诸如此类。
话说运河,话说运河。说完也就完了。
东北的鲍尔吉·原野去杭州,写过一段精彩的文字:“去赵健雄所在的拱宸桥,要坐很久的公共汽车。有一段路与一条河并行。河水白浊肮脏,一副疲惫之相。机动船往来运送水泥预制板什么的。总之这条河不起眼,不清澈不壮阔不风景。晚上在赵府谈天,夜已静了,窗外有低缓的汽笛声传来,我向赵氏打听这条河的名字。赵健雄呷了一口野菊花茶,平淡地说:运河呀。运河!这就是运河?我才知‘京杭大运河’中的‘杭’字的道理,又想起隋炀帝等等。自己不仅昧于地理,还在心中唐突了运河。我第一次见到运河,应该整衽正冠,肃然起来才好。”
原野兄无意插柳,偶然间邂逅运河的。运河给了他运气。我倒是特意拜访过运河,通州至天津的这一段,史称北运河。大运河共分为五段。我看了河之头,原野兄看的是河之尾。我据此而明白了“京杭大运河”中的“京”字的道理:“北起通州、南迄杭州之京杭大运河,纵连京津二市与冀鲁苏浙四省,沟通浙长二江同淮黄海三河,全长3400余里,自开凿之日起,至今已有2400余年。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工程之巨,作用之伟,敢谓环球之最,同万里长城相媲美,亦乃中华民族之象征。”周良先生的这段叙述颇有点慷慨陈辞、大力推举的味道。听得我浑身发热。
当地的朋友连称别误会。贯穿了大半个封建时代的千年漕运史,业已随昔日辉煌划上一个黯淡的句号。自潮白河水断流、航运停止之后,北运河即成为排水河道,主要用于灌溉农田。死水微澜,已不足以令人怦然心跳。北运河遗址,是通州城内现存的文物古迹之一。遗址一词使用得让游客绝望,但毕竟准确。试想,假如目睹漂满空易拉罐、食品包装袋、朽木与菜叶的污浊水面,你愿意相信它就是大运河吗?所以顽固地保留一段尽善尽美的想像,未尝不是一件仁慈的事情。
我去南京时,也有人劝我千万别去看秦淮河,说桨声灯影名存实亡,只剩下一条严重污染的臭水沟;既然美人迟暮,最好过其门而不入吧。我还是压抑不住好奇,独自夜游了一回。后半夜躺在旅馆的席梦思上,心里果然不是滋味。但今天运河已流到我眼皮底下了,退避三舍真于心不忍,我的灵魂在通州的城门口徘徊,很矛盾。
魏晋时期某名士雪夜突发奇想,划船溯流去拜访一戴姓朋友,至其门前又悄然返回,自我安慰:“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何必见戴?”在运河的问题上,其怪诞的方式确可仿效,也不失为一种风度吧?但我还是很不甘心。
北运河遗址究竟什么面貌,我不敢去想象。运河真的死了吗?我内心存留这样的疑问,波浪一样起伏。我走过它的身边,却不敢去试探它的呼吸,是怕被那份死寂刺痛呢,还是怕把它从死寂中惊醒?这是否太懦弱或胆怯了。其实,即使眼睁睁地瞅着梦的破碎,也比与其擦肩而过要好!至少,也算用一种遗憾取代另一种遗憾。生活中总会有遗憾的。
不愿意与运河失之交臂,我鼓足勇气踏上了残花败柳的堤岸。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淤积的河床、倾颓的码头,以及杂草与污水间的种种垃圾。古运河已成一潭死水,我看见的是一具光荣的尸体。
元代把运河的水路一直延伸到天子脚下的积水潭,这是一个被大大扩张了的梦。
洪武二年(1369年),征虏大将军徐达指挥数十万北伐军云集德州,步、骑、舟三军沿大运河北上,一举攻克了通州。元王朝在大都立国,大运河这条补给线是其命脉所系,可这回,大运河给它送来的不是粮草布匹、珠宝玉器,而是一艘艘复仇的战船。百年的盛宴结束了,看来该到了让元朝的皇帝“买单”的时候。兵临城下。坐吃山空的元顺帝,只好骑上马儿逃回沙漠里去了。从此,运河的水声只能回响在梦中,溅湿他伤逝的眼神。
“自明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潭之宽广,已非旧观。”(《宸垣识略》)大运河终点码头南移,不再是风光一时的积水潭,只在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停泊、卸货了。前门外因而成为新兴的商埠。
无论作为元都、明都抑或清都,北京都是一座寄生性的城市,完全依靠大运河来“输血”,保障供给。
北京啊北京,西北有高楼(长城),东南有运河。一个是战争的产物,一个是和平的化身。运河的繁华曾经忠实记录过诸多的太平盛世,当然,它那富裕、自由、美满的梦想大都是在长城的呵护下诞生的。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所以在我的回忆中,长城与运河互为补充,长城不倒,运河不死,它们曾经是漫长的封建时代最重要的命脉(静脉与动脉),同时也为今人的追怀提供了沉默的证词。
然而,运河还是死了。自从清末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异军突起,运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潮白河水断流、舟航罢止之后,不复修浚的北运河即成为排水河道,主要用于灌溉农田,那千帆竞渡、运货输粮的宏伟场面,已作灰飞烟灭,如同一个缥缈而原始的梦境。而今瞻仰大运河北端故道,只剩下浅浅的一脉污水,恐怕也只能载动小小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真难以想像它曾经承荷过令人咂舌的历史重负。
北运河遗址,已快成为一个没有风景的风景点,一个没有游客的名胜古迹。无法挽救了。
燃灯宝塔今犹在,然而运河死了。于是古塔也像是满脸皱纹与悲伤的守陵人,高擎一盏虚无的长明灯。
我原本来拜访运河的,结果却变成了一场无声的祭奠。祭奠一条退役的人工河。祭奠那沦陷在黑暗中的往事。
北京的当代文人中,据我所知至少有刘绍棠和浩然是通州人。尤其刘绍棠,少年时即以写运河而一举成名,我记得他有一部代表作叫《运河的桨声》,你能说他的运气不是运河给的吗?所以运河的“运”字,在我感觉中已非“营运”本意,而接近于“命运”或“运气”的概念。虽然运河的产生并非天意,运河本身是人工开挖的。仔细想想,何必对自己纠正这种字义的错觉呢?生活并不是语文教师。这种美丽的错觉本身,即代表着我个人对运河最高的赞美了:运河,会带给你、带给我好运气的。它绝非一条平庸的河流。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这个女人美丽得就像是一件样品 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姐 所有伟大的爱情都不过如此
中国哪座城市最有诗意?[图]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你更美? 延长一位美女的青春期 嫦娥的裸奔
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地方 鲁迅未获诺贝尔奖照样令人尊敬[图] “中华第一街”的世代变迁
八十岁还会爱上十八岁姑娘的大师 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 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
上大学有哪些敲门砖?现场支招[图] 我获散文金奖的《母亲》最新增补稿[2] 高居在月亮上的皇后
最美的花是最美的女人变成的
屈原的姐姐比国王更重要
我的宝马在流血,我的妃子在流泪
能让读者泪流满面的文章为美女打起来才算得上圣战[入选中国散文排…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帝王?
记忆中的一位少女【获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 北京有多少倾国倾城的名女人?[图]
9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国小说?[改革开放] 把月亮当成三陪小姐
8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国小说?[改革开放]
慈禧太后为什么三十晚上包饺子? 你想遇见最美的女人吗? 韩国人过生日必须喝什么汤?
谁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 什么是中国的顶级美味? 对帝国的第一夫人产生了单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