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堵车治理--每个路口都装电子眼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其实从另一个层面,反映郑州城市建设的速度是多么的快!

但郑州的市政建设,却总是在修修补补,却是整体的规划不说,具体的施工工程也是问题多多。比如最近刚刚竣工的东风路文化路人行天桥,路面已经生锈了,红红绿绿。而施工单位给出答复却是,没有预估到郑州下这么大的雨,并强调,正常的下雨是没有问题的。难道郑州下的雨不正常?

早有就是堵车,城市作为文明的象征,其给人们提供的便捷服务效应在不断递减,反而是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最具代表就是堵车!提起堵车,相信每位市民都是怨声载道,有车一族郁闷:国家政策在鼓励大家买车,但买了却“跑”不不起来;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上班族也很郁闷:难道,这么宽的路面就没有我的“立车之地”?于是这样的局面天天都在上演,车不让人,人也不让车,车堵,人也堵!

卢展工书记来到郑州后,也很郁闷,郑州也这么堵车,于是要求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统一行动,坚决治理郑州堵车。1、加大市政重点工程资金投入和在建工程的施工进度;2、所有的路口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都要派驻3-4名交警值勤;3、农用车辆一律不准进市,尤其卖西瓜的农用车,理由是他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进而缓解交通压力;还有其他很多手段,不在此一一列举。

但今日(7月19日)早上,花园路北环立交桥,北环丰庆路交叉口,那叫一个堵。当然由于昨夜的大雨,使得很多低洼的路面出现了大量的积水。于是,行人、自行车、电动车都上了快车道。如果当时从河南电视台的顶楼往下拍,场面一定很“壮观”,不知道的还以为郑州有重大突发事件呢。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堵车事件,不是什么国外的罢工!

如何治理堵车,媒体、网络,大家都各抒起见,但大多都是治标不治本。其实,这个本根本就没法治。试想,路没有变宽,而城市的车和人却越来越多,堵车就是一个必然事件了。不过,很多城市,都拿出了看似治本的策略:大规模建设新城,如郑州的郑东新区、洛阳新区、开封新区等等,这些新区的道路规划却是很科学,但有一点笔者认为还不到位,那就是下水系统,能不能建成类似国外的那种,下水道里可以通汽车。目前,笔者知道的,这样的下水系统只有青岛有,不过是德国人建的。

上海、北京,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车更多,人更多。但在上海、北京一般很少出现大堵车,因为大家都按章行驶。比如应急通道,在上海北京就是再赌,也没有社会车辆敢走应急通道。而且上海北京几乎每个路口都有电子眼,坚决不让让那些不守规章的车辆成为漏网之鱼,而是要重重的罚他们。因为按照电子眼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守法者的利益!

因此,要想有效的治理堵车现象,要从制度上着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守法的利益,坚决打击不守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