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中国同志第一刊


    中国的同性爱者大多数都知道中国有一本面向他们的杂志《朋友》通信。这本初创于前一个虎年1998年的同志主题杂志,在这个虎年到来的时候,要向我们说再见了。毫无疑问:经过这12年的播种、耕耘和发扬光大,它已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同志生活中名副其实的中国同志第一刊了!而打造此杂志的团队的领军人物,同志问题专家、青岛医学院的张北川教授,也因此成为了将永远载入同志史册的中国同志旗手第一人。带着十分可惜、百分惋惜、千分爱惜和万分珍惜的心情,我向《朋友》通信的终刊号,也就是总第74期的《朋友》通信,投去了我的稿子:再见了,我亲爱的《朋友》!全文如下:
    《朋友》要走了,走得很突然也很决然,像是我结识多年的一位老朋友忽然对我说他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短期内不可能回来,长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时,我的感受一样:惆怅、留恋、缠绵或是忧伤。想到离别之后,不知何时何日,才能与《朋友》再相见,我有太多太多地感触、感慨、感怀、感叹和感伤。
    《朋友》留给我的印象太多、太深也太久了,它早已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这些年来,每过两个月,我就定期收到《朋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每次收到,我都会很仔细地、很小心地用剪刀轻轻把信封一端齐齐地剪开一个口子;慢慢从里面抽出那熟悉的浅灰色封面的杂志;然后,就旁若无人地、废寝忘食地一页页一篇篇阅读起来。看到我的文章刊登在上面,我会高兴地欢呼雀跃;看到同志们的讲述,我会投入地喜怒哀乐;看到国内外同志生活的宽松,我会激动地不能自已。《朋友》,早已成了我生活中一扇独特的窗户,透过这里,我能看到我们同志最想看到的风景:温馨浪漫的、柔情蜜意的、或是五彩缤纷的。如今,《朋友》要走了,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我的《朋友》;留恋之余、迷恋之余、爱恋之余,我深深地遗憾:我还有多少话想对《朋友》说呀!
    我最想对《朋友》说的是我的一个观察。我看到太多同志和关心同志的朋友都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尽可能地想让同志的生活靠近、接近、逼近异性恋者;好像同志如果能过上异性恋者那样的生活,尤其是异性恋者那样的婚姻生活,就是对同志最大的关爱和慰籍了。而作为同志的我,却觉得这是对同志本性和同志愿望的最大误解。
    从我的观察来看:同志恋情中普遍存在着的移情别恋,并非只是出于同志的本性,而是出于人类的本性。其实,异性恋者中的从一而终,不过是在几千年来成熟厚重的婚姻文化的熏陶下,异性恋者们在削足适履之后的习惯成自然而已。此外,同志相伴和男女相伴还有一个很大不同,由于没有孩子,彼此之间,以及和对方亲属之间,就会更少牵连和瓜葛,也就会更多地考虑内在的个人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其它因素。
    这样,没有了外力束缚的同志情感,就会更多地表现出它真实冷酷的一面。正因为同志情感的纯粹性和独特性,同志圈里的情感文化和婚恋文化,完全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可能、也完全做不到去学习、参照或是照搬异性恋者的婚恋文化。遗憾的是,由于同性恋者被认知认可,接受接纳的程度还远远不能和异性恋者相比,也因此,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同性恋者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自己特性和特色的特有的情爱文化(或是价值标准),而更多地在模仿已经很成熟的异性恋文化。我希望能有更多同志和关心同志的朋友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多地从同志自身特点出发,从同志自身需求出发,打造和建立对同志来说更个性、更本能也更人性的同志文化体系。
    我这里主要说的是同志文化中最重要的婚恋价值问题,其实,相比异性恋者的文化圈来说,要荒芜得多、贫瘠得多、单调得多也浅薄得多的同志文化园地里,需要栽种的花草树木,需要打造的江河湖海,还有太多太多,也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
    我有四个祝愿要送给《朋友》:一是希望男同志能够在婚姻问题上多考虑考虑女人的感受;二是希望同志们能够将心比心地结交同志朋友;三是希望同志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志恋人由于同志心理而可能会引发的其它心理问题;四是希望同志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能为年老做好充分准备。
    许多男同志一方面明确地说,对女性完全没有感觉;另一方面却又固执地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再勉强的结婚也是高尚地孝敬行为。于是,最终很少有男同志会选择终身不婚。这样以来,自己和家人的面子保住了,却残酷地把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鲜活女人当成自己的遮羞布和牺牲品。我原先只是尝试着写了几篇有关同妻的博客文章,没想到,却引来天南海北同妻的一片悲诉声;听着那字字血、声声泪的讲述,我的心都要碎了!性爱对于女人来说太重要了,说到底那是她们幸福的极致和快乐的顶峰;男人如果不能给她们这种享受,却要残酷地把她们锁进婚姻之中,这是不是太自私、太虚伪、太野蛮、也太残酷了呢?同志本身只是一种特点,而有意隐瞒自己的这个特点,并且精心设计好去伤害别人,那么特点就变成缺点、变成缺陷、变成缺德了!
    很多同志向我抱怨,说自己结交的同志朋友不是很投入,一开始就抱着一种玩玩的心态。我承认确实有人抱着玩的心理混在同志圈里,但另一方面我也能明显感到,太多同志自己不是很投入,却非常希望对方能投入。比如,有的同志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特别慷慨,自己花钱不多,却很舍得为父母和兄弟姐妹花钱;但一碰到同志朋友,甚至是自己看着很喜欢的同志朋友,却又在心里设了层层防线,好像花给同志恋人的钱是把钱给了外人,不值得、不可能也不必要。这就有了问题:你自己都没什么诚心,把对方一开始就当成外人,别人又怎么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当成亲人呢?大家都是你防着我、我防着你,又怎么才能越走越近呢?
    有的同志在认识自己和同志朋友的时候,没有更深层次地来理解同志的一个特点:由于长期处于被社会压抑的环境下,因此,没有太强自信的同志会在认知自己是同志的过程中,产生自卑自虐,甚至是自暴自弃心理,甚至可能会引发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也使同志伴侣在交往过程中,会比异性夫妻有更多冲突和矛盾。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种冲突将影响到同志恋情关系的发展和同志伴侣的情感稳定。
    还有些同志对自己很放纵,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只图眼前快乐不为将来打算;好像身为同志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应该用物质享受来犒劳自己。我的看法相反。正因为我们是同志,可能会在年老时无依无靠,就更应该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为将来作一些投资考虑和养老设计;积聚足够的财富,让自己在人老体弱的时候,能得到更多的财富铺垫。这个问题必须在年轻时就想到也做到,等到人到中年甚至已步入老年,可能就悔之晚矣。未婚无子自不必说,即使已婚有子,如果子女知道他的父母是同志,会不会因为难以接受这样的父母,而采取回避、躲避、逃避甚至是嫌弃、舍弃、抛弃已步入老年的父母呢?
    我想对《朋友》说的还有很多很多,有的一时想不起来。不过,有一句话,我是一定要对《朋友》说:非常感谢《朋友》项目的发起者、引领着、执行者和关心者;历史会记住,《朋友》是中国同志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虽然它即将和同志们告别,但它对中国同志们的影响却是永远都不会磨灭的!      
    再见了,我亲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