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美国、日本、芬兰、韩国 、以色列、瑞典、德国是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代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我们通常把一些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在国际上共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在美国,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有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政府因此为中小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起步与研发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其创新市场化。 在另一个创新型国家芬兰,产学研三位一体是技术创新机制的突出特点。据统计,在芬兰,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有合作项目的企业约占50%,大大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自主创新体系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目前日本民间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研究费用总额的80%,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近几年日本每年研究经费的总投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在全球保持着最高水平。

  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学术界把世界各国分为三类:一是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二是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三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是制定规划的专家们讨论出来的。制定中长期规划时,需要有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好用的抓手,于是有人提出,国外有这样的说法,大家讨论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提了出来。”王春法表示。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一些具体指标,如R&D/GDP(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指标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都在30%以下等。

   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不仅获利菲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商务部长薄熙来曾感慨,中国需要卖掉八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从西方引进,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依靠引进,2007年我国WTO全面开放日期日益临近,在国际竞争上,如何在科技上取得主动权已成了重大的问题。

  

      50年认识逐步深入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50年的过程看,关于科技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在中国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主要是增强新中国的实力。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取得了“两弹一星”等让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则配合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认识问题,将科技和教育放到更高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更为重视。”王春法表示,1996年后出现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热即有此背景。

  

      而此次的“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事实上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抓手”,进一步具体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

  

      王春法特意提醒,有人容易将“自主创新”理解为什么技术都要自己研发,这样并不利于我国技术的整体的进步,反而容易造成技术封闭,要同时注意技术的引进消化,在技术的使用上,关键要看能不能自己支配,而不是由谁开发的。

     科技发展思路将有大的转变

    在科技大会的闭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我国科技发展,要突出抓好五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他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组”组长。他表示,下一步我国科技投入有以下五大重点领域:一是支持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支持社会公益科技发展;三是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四是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支持前沿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总体思路是树立“政府引导型”全社会科技投入新方略,并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度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

      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副组长王元则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思路要有大的转变。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