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假文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当假文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50多个考点普遍出现大范围抄袭现象,监考老师非但熟视无睹,甚或帮忙站岗放哨。电大集体作弊的现象并非北京一地,许多其他省市也多次爆出类似丑闻。电大是纯商业性教育,学生付费上课,考试拿证,如此“宽松”的考试,显然是意在把上课这个环节尽量简化。把拿证这个节点尽量突出,不啻告诉考生和潜在考生:来吧,只要交钱就能拿证,上不上课都没关系。

 

    学习的基本目的,本应是吸收新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文凭、学位,本应是这个学习过程的副产品,以及对学习成果的一种追认,如果说知识是明珠,那么文凭不过是装明珠的木盒子,今天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居然让买椟还珠的现象,成为见怪不怪的活报剧? 年前法国土伦等大学爆出“买文凭”丑闻,涉及的中国学生多达几十名,美国专办这种假文凭的“黑学院”据称多达300多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爆出“假文凭”、“文凭工厂”等丑闻,涉及许多中国学生,其中不乏高官名流……

 

    这些假文凭事件的共同特点,就是谋求文凭的中国“买主”并不打算在当地谋个一官半职,而是身在欧美澳,心怀大中国,一心想着回国发展。在美国,出售假文凭被认定为犯罪行为的州占2/5,在加拿大,学历造假属于造假犯罪范畴,将受到司法严肃惩处,而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学历造假属于学术欺诈,买卖双方和中间人都会受到惩处,相关学校会被公示,资料信息会在有关教育部门网站上公布。 

 

    在中国现在阶段,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罢,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对文凭都十分看重。求职有文凭门槛,提拔要文凭标尺,有文凭没水平无妨,有水平没文凭,则连门都摸不到。这样一来,学历、文凭就成为入门、进阶的通行证、敲门砖,而重文凭轻实绩的片面用人观,又让真文凭和假文凭实际上成为等价的东西。社会主流思潮更是以文凭和出身来定人的等级,这种思潮类似晋朝的门阀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久等,这种渐渐形成的等级观念,拜金主义和文凭至上的选人制度是根源。社会风气的没落是重要原因,但愿未来一切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