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坝”事件在2009年引起轰动的情形,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当时有的人关注的是采购“绿坝”的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有的人关注的是“强制安装”这样一款不良信息过滤软件,是否侵害了个人权益。不过很快事情就以主管部门适当弱化了“强制安装”政策而淡出人们视野。
这两天“绿坝”又有了新的消息,据报道相关开发商在京设立的“绿坝·花季护航”项目组已经关闭,原因是国家没有提供后续的经费支持,而免费提供给用户的绿坝软件本身并不能为开发商带来收益。
报道中提到,项目组曾多次向主管部门申请后续资金支持,但都没有结果。我们无从猜测主管单位是怎么想的,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2009年“绿坝”事件在社会上经过了充分发酵,应该说外界的想法主管单位非常了解,但最后依然把四千多万资金花了出去,并强制要求一些行业采购的电脑必须安装,看来主管单位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到了2010年,那些理由都不存在了吗?或者说,互联网的环境已经充分净化,不再需要“绿坝”的存在了吗?恐怕未必。
2010年的互联网环境与2009年相比,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可是行政主管部门反差极大的态度表明,去年决定采购“绿坝”,根本就是“拍脑袋”决策,是几个人想当然的决定,没有考虑社会大众的意见。更无奈的是,这还是一个非常“外行”的决策。软件产品不是桌椅、板凳,要想保证软件功能的长期有效性,需要不断的做后续研发,并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2009年用四千多万采购软件和一年的服务,那么一年之后呢?两年之后呢?行政主管部门准备好资金做长期支持了吗?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替“绿坝”的开发商鸣不平,实际上个人并不支持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简单粗暴的过滤。只是觉得很遗憾,中国提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这么多年,我们的行政管理机制、决策者们的思维却并没有随着“信息化”,相反,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其实,如果能多听听真正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们的意见,事情本来不会是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