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活动受欢迎的启示
有关张悟本养生的直接话题少了,但余震未断,联想多多!
绿豆涨价并非张悟本所为,他也没那个能力为,这是心知肚明的事。但还是封堂锁门了,处理速度之快,不是前所未有,也是屈指可数。处理者这次这样雷厉风行、干脆利落,反倒让人不适应和多屡了,这是否另有其中味呢?
再说这悟本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说明了一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求医问药的渴望和遇到的困难。有病上医院找医生,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时值今日,去个有点名气找个能治病的医生,有多难啊!挂号要披星戴月,挂号后找医生要排队等候,好不容易轮到进去了,有时几句话就打发了,如果多问几句,就得看脸子吃白眼。没治病反而填堵了。挂号、等候、检查、化验、交钱、取药……看个病要排多少队呀!要用多少时间呀!只有挂过号、求过医看过病的人才有亲身的体验,而那特殊阶层的人是不知道人间还有此情此景的,是不知其中味的!
和去医院看病相比较,近年冒出的一些养生单位,从事保健、防病、治病的活动。这些单位所举办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把病人当病人看,或者说把人当人看。什么叫以人为本,在这些养生活动中是最生动的直观解释,尤其是对一些受社会、家庭冷漠的老人,更感到这里是春天,这里有亲情。有位老人说:“如果天气预报说要降温了,给我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嘱咐要加衣的,准是一个推销保健品的小伙子,而不是我的孩子”。在参加他们的活动时,更是倍加关怀,有位老人说,“他们的服务非常到位,上下台阶有人扶着,渴了有人倒水,免费吃免费喝,晚上睡觉前,他们还主动给你量血压、按按脚。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难道医院能做到吗?有位老人的女儿说,“我跟着妈妈去体验馆体验理疗床,一进门接待的人就高喊妈妈来了,叫得比我还亲热。后来因为买床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妈妈居然在众人面前动手打了我几下。赚钱先赚心,他们实在太历害了”。
赚心,是赚病人、老人的心,这词很形象。当前,老年群体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怎样呢?他们年青过,他们为这个社会拚搏过,更为家庭付出过,如今,他们老了,多病了,社会上的人、家人又怎么对待他们呢?儿女们翅膀硬了,飞向社会为事业拚搏,离开父母老巢经营自己的爱窝,留下老人空巢独居。离开了多年的工作单位,回到了冷冷清清的的老屋,与社会渐趋脱离,生活在无比的困惑和孤独的空间里,他们再也感觉不到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这个社会、这个家庭的温暖。他们仰望星空,对着那宇宙黑洞发呆!
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保健品营销的商家们,设计出亲情攻势的营销策略,举办各种形式的养生活动,使老人在这里找到了温暖,得到了亲情和照顾,“明知在忽悠,可心里觉得舒服呀”!是在别处得不到的快乐呀!在这里活的有尊严呀!
过去有不少的启示录,当前的这种情况对儿女们、对社会的有关部门又有什么启示呢?如果单单是一个张悟本,拆了堂,封了门,甚至抓起来,就解决了,但张悟本是适应现实的一种现象,是抓住了老人的心、病人的心,也解决了他们的问题。难道这不该有所启示吗?单单一个封字能解决当前的看病难的问题吗?能解决老人们的苦衷吗!我们的一些高喊为人民服务的单位为什么不能也举办这样一些以人为本的活动呢?
什么是以人为本,管理者再去体验和实践吧!不要等到无权无势和年迈时再身临其境和发出无助的呻吟吧!
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