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国的评级机构该反击了!


    周一大盘暴跌,随后美股及全球股市大多跟进。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在找不出大跌理由的情况下,老美习惯性的将原因又归结于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认为是它发布了上述利空数据导致投资者“惊吓过度”。这已经是老美数次在研究和评级机构上所作不厌其烦的花样了。

    先来看这篇报道-----

    6月29日,美国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发布新闻称,将4月中国先行经济指数(LEI)环比上升幅度,由原先公布的1.7%调降为0.3%,为近5个月以来的最低增幅。
  该消息一出炉,吓得投资者屁滚尿流。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开来。6月29日,美国股市全线大跌,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均收于今年最低收盘点位。一日之后,这种恐慌的情绪并没有消除。6月30日,A股继前一日暴跌4.27%后,再度下挫1.18%。亚太其他市场同样以普跌收盘,日本日经指数更是跌至7个月的低点。

    多米诺骨牌轮番倒下,亚太影响欧美,欧美又影响亚太-----没完没了了?

    如果投资者没有忘记的话,欧元区债务危机正是以美国几家评级机构对希腊等PIGGS国家信用评级下调开始。为金融衍生品评级的三大所谓“权威机构”都是美国的,或被美国所控制。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s)、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这三个“黑哨”正是美国利益集团的高音大喇叭。判断是否“犯规”的标准,仅在于美国人的利益而已。

    就象中国很多国企一样,美国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能不说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悲哀。

    评级有什么用?

    国内企业包括银行,城商行,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如果他们要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或者发行固定收益债券的话,国家规定必须进行评级,评级的后的结果级别表示这些企业在债券到期后的偿付能力。比如国家电网发行短融就是由联合资信评级的,建设银行发行次级债也是由联合资信评级的,这两个企业都是最高等级aaa级,表明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最高,偿付能力最强,投资买固定收益债券的机构不用担心。

    如果给你的评级是B或者C,融资将面临问题。如果大家还不理解,从个人来看,如果你个人的信用评级被银行定位于不良诚信,那你今后申请房贷,车贷都将成为问题。

    中国的评级机构在哪里?

    国内原本有五大政府各部门发的全牌照的资信评级机构,分别为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评级。上海远东和新世纪市场份额很小,只有市场不到5%的份额。现在资本市场评级业务只剩下四家,中诚信,联合,大公瓜分了资本市场95%以上的份额,上海新世纪基本忽略不计,市场影响力非常小。目前来看,联合资信占据评级市场一半以上的业务,为国内最大的评级机构。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G20会议上指出,应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减少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最杯具的是,中国信用市场2/3份额被外资控制。这也一度引发高层重点关注。我国五家权威信用评级机构中,没有外资背景的仅剩两家,而这两家中的上海新世纪也正在与标准普尔洽谈收购事宜。而此次听证会处于风口浪尖的穆迪,在2006年就已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掌握经营权,约定到2013年持股51%。

   不仅国内,世界其他地区也面临信用评级机构被巨头收购的局面。在欧盟,50家评级机构中半数是由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掌握和运作。2009年数据显示,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了全球信用评级服务市场98%的份额和90%的收入。从金融安全和反垄断的角度,这种信用评级巨头收购的势头必须得到抑制。

    中国的全球地位日益提升。在金融市场已经越来越重要的深入全球经济每一个角落的环境下,信用评级市场需要有中国的声音。全球多极化思路,不光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金融市场上也必须有所体现。在这场全球利益集团的博弈中,中国应该有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国的评级机构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