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的猫”何以嘲讽“捉鼠的猫”?


    餐桌前,众猫端坐吃鱼,其中一只猫见到老鼠便猛扑过去,另一只猫嘲笑地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是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1的作文题。

    捉鼠作为猫的天职,实际上是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出于生存之需要而逐渐养成的一种生物属性。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猫的生物属性也会发生转换。比如,城里的老鼠少了,灭鼠方式多了,猫的捉鼠能力便逐渐受到抑制,于是衍生出诸如宠物猫这样的新的定位。而作为宠物的猫,生存条件自然大为改观,从温饱而至小康而至富裕,不仅衣食无忧不必为生存而捉鼠,甚至可以与人类有了更多亲密接触。

    由此,猫的世界里,也就有了“吃鱼年代”对“捉鼠年代”的扬弃。而身处“吃鱼年代”的猫,自然不会将捉鼠作为本职工作。即便偶尔演练一番捉鼠本领,那也至多是猫的原始本能的一种体现。就像清兵入关后尽管刀兵入库,但清皇帝每年秋天还要去承德的木兰围场组织大规模的狩猎,这实际上是在告诫子孙要保持祖宗马上得天下的本色和传统。

    所以,当“吃鱼”成为猫界的一种时尚,捉鼠便只能退避为一种“过去的传统”,继续苦练捉鼠本领的猫,也就自然会被视为落后、死心眼、不时髦。这就像枪炮年代里,一个人如果总喜欢谈论冷兵器,就一定是不合时宜一样。

    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整体性转变。从生物界来说,这样的转变其实无所谓优劣、高下之别。但延伸到社会学意义上讲,这种时代转型下的观念嬗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为方式上的变化,就有了道德层面的评判之必要。

    改革开放之初,有句话叫“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说的是全力以赴、各显神通,抓好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的实际成绩来作为“猫”的评价指标。30年过去了,这句话的时代适应性依然存在,搞好经济建设、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总体要求,也自然应该是评价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的核心指标。也因此,从本质上讲,“能捉住老鼠”还应该是“好猫”的基本标准。

    然而,随着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随着盲目的金钱崇拜氛围的形成,“不管白猫黑猫,能吃到鱼就是好猫”的价值观念却逐渐流行。“捉鼠”成为吃苦受累不讨好的象征,成为死心眼不开放的代称,甚至被看成是“猫”的无能,而“吃鱼的猫”则被当成能人,当成足以羡慕的对象。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社会的体制、制度、价值导向为“吃鱼的猫”提供了太多的生存乃至潇洒的空间。

    据6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小小的山西省蒲县煤炭局原局长郝鹏俊,违规违纪资金竟然高达3.05亿元,家财竟然达到数亿元。尽管他一审被判20年有期徒刑,但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感到欣然。因为“小蟊贼吃成大贪官”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这只“吃鱼的猫”的肆无忌惮,看到了煤炭领域的制度和监管的千疮百孔,看到了腐败背后的价值观的极度扭曲与世风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