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去行政化改革,何时动真格?


中国6日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称,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中新社6月6日)

 

多家门户网站在显著位置,以“中国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为题报道了人才《发展规划》这条消息。这足以显示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是多么的令人关注。而面对这再一次被热炒的新闻,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振奋,而是焦虑——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何时才动真格?

 

早在今年2月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友交谈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 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 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这是我国高层第一次明确大学取消行政级别。

 

此后,在2月2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作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此,当时的舆论也给予高度关注。不少教育人士预测,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开始破题。

 

但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在随后的两会上,遭遇多位重点大学校长的反对。北大、人大、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校长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发言认为,在当前 “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的地位,影响大学的作为。还有大学校长说,出版社有级别、科研机构有级别、医院有级别,为什么单 单大学校长不能有级别,这不公平。

 

眼下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两点,可以说是对大学校长质疑的回应。其一,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已经不是“逐步”,而是“现时”,这 是比教改《规划纲要》更明确的改革措施。其二,不仅仅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科研机构、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都得取消。对此,大学校长或再难找 到“其它不取消,为何取消我”,以及“整个社会都官本位”的借口了吧?

 

但是,如何让改革从文本走到现实,仍旧是难题。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改革,还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改革由教育行政机构牵头。众所周知,近年来各副部级、正厅级 高校的校级干部,不少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司局、处岗位,动了高校的行政级别,无疑动了行政机构官员晋升的奶酪。二是高校管理改革由学校行政机构推进。最近 几年来,作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一些高校已经推进职员职级制改革,力图改变以前的级别管理、身份管理,但由于是行政干部主事改革,改革的结果,还是换汤不 换药。

 

因此,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去行政化改革,要动真格,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改革“改革模式“,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出发,应该将教育改革推动、 协调机构从教育行政部门转设到国务院,甚至全国人大,这样才能排除行政部门的既得利益,破除过去陈旧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方式。对于其他事业单位的改革来说, 也应如此。

 

其次,在每所高校内部,应设立具有决策权、监督权的教师委员会,参与学校改革的决策与监督。事实上,在高校中建立教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独立于行政 的教育管理、学术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因此,设立教师委员会,既可视为改革的路径,也可视为改革的目标。把改革的主导权从行政机构、行政官 员转移到一线教师,这是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

 

我们注意到,针对教育改革,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各地、各高校申请改革试点。各地申请教改试点的情况现在还无从知晓。但从改革的路径看,对于取消行政级别这样 重大的改革,还是应该由国家推动,不然,地方的试点,很有可能遭遇既得利益的围剿而煮成夹生饭。我们为此期望,在明确事业单位一定要取消行政级别之后,要 有清晰、可操作的改革路径,由此给公众以改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