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中央企业2009年的整体经营业绩不但没有下滑,还逆势上扬,实现了创纪录的7624.22亿元的巨额利润,同比增长14.6%;中石油甚至首次超过多年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市值达到3293亿美元,比第二名埃克森高出130多亿美元。但骄人的业绩不但没有令到国人高兴,得不到国人的称赞,就连央企的主管部门也兴奋不起来,对央企的表现并不满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4日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道出了个中缘由:“中央企业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主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很大差距。虽然125家中央企业中,有中石油这样的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可是数不出几个产品能排上全球第一,更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也就是说,央企致命的软肋就是“缺乏核心技术”。
我们知道,央企实现的利润中,大部分是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性企业所贡献的超额垄断利润,以及中建集团、中房集团、中化集团、中粮集团等涉足 房地产企业的获取的巨额暴利,而且这些巨额利润都是采取不合理竞争手段从国民身上攫取来的,并不是国企或央企通过科学决策、高效经营、优化结构、严格管理和技术创新赚取的。
为什么央企具有比全球大多数大型企业都要优厚得多的社会资源、经营环境、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但却难以创造自主核心技术、无法形成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垄断的格局使央企长期处在得天独厚、无忧无虑、缺乏竞争的市场氛围中,优越的地位令他们缺乏危机感、没有紧迫感、丧失责任感,坐享其成、安于现状、失去斗志;二是家长式管理使企业经营者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无知妄作,没有战略眼光、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是浮躁的心态令央企管理者投机钻营、巧伪趋利、不思进取,满足于在国内巧取豪夺、乘坚策肥、挟势独大;四是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虽然很多企业引进国外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但往往学到的是皮毛,吸取的是糟粕,根本没有学到别人的精华和本质,对成本、质量、安全、营销、服务等的管理不到位,把专业技术人才当做普通劳动者来使用,造成人才浪费,更遑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了。
企业的核心技术从何而来?一要有创新的需求作为动力。企业要在生产技术、产品功能和性能、市场占有率、成本控制等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二要有足够的投入作保障。创新必须高投入,但未必能换来高的产出,因此,雄厚的实力和持续的投入非常重要。三要确保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成果满足市场需求。任何创新成果都应具有替代性、实用性,都应该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才能转化为利润,才能实现创新的内在价值,有效推动科技发展。四要做到创新有独创性、新颖性、前瞻性。要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开发出独特的产品或形成独创的技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站在世界的最前沿,引领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五要有技艺精湛、结构合理、敬业严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没有顶尖的专业人才,创新只能是幻想;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没有敬业严谨的态度,创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甚至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六要有科学的体制机制。要形成宽严适度、有利竞争、有效激励、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大力推动企业创新。七要建立政策、法律保障体系。要建立维护公平正义、维持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保护和发展好技术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才、资金、激励形成强大的企业内在驱动力,市场、法律、体制构建良好的支撑创新的环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开发出核心技术,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果能如此,我国的央企就完全有可能真正做大做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