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新政后 北京房屋租赁均价涨至3000元/月


说句实话,看到这个,是欢欣鼓舞的!

向来是不太相信新闻数据的,但是,由于屁股决定脑袋,还是愿意相信,呵呵

(比较反感拉美的民粹主义,当然,拉美的问题和西班牙的封建思想可能有关系

也比较讨厌台湾的阿扁啦,泰国的红衫军啦,因为,均贫富的思想是在是觉得很不好,还不如新教伦理来的好些?

一直觉得,中产阶级是中国现代化希望所在!

妄想啊,由于租金上涨,如果是市场规律的话,哈哈,希望大人们看到,不要再搞行政打压了。那样中产阶级就好过点了。

、中产阶级是一个容易有歧义的词语,所以我先在这里自己定义一下,以便行文:1在中国大陆境内长期居住2、资本(产)性收入在最近的3年内年均20万以上3、有固定薪金收入或其他非金融性资产的收益4、除自住外有一套以上的投资性房产或50万以上其他金融资产。以上几点是我自己定义的中产阶级(如果不喜欢,可以不用这个词),或者说是本文的主角。(这个定义简单,也没有经过推敲)

 ;

这是一个下限,往上有很多人,我们也不想去界定上限,但要某些群体一定在我的定义人群的上限之外。

这个群体为什么说是小小的呢,因为他们的声音不多,他们还没有富裕到天天无所事事上网,他们在从事一些传统意义上创造或者不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作,但他们努力地在创造自己的财富。

 ;

中产阶级,无论初始资金来源于薪金还是其他实业收益。他们在实业之外,面临一个投资的选择,资本收入对于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早期的辛勤劳动果实(遗产继承或其他机遇的问题也包括在里面吧)渴望得到保存和扩大,他们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他们在90年代的时候看到了股票和期货,但在辛酸和折磨还有快乐之后,他们感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对于不确定性的厌恶递增使得他们寻找其他的途径,这个时候商品房来了,2000年开始的上涨让他们看到了机会,然后,他们或偶然,或有心,或认真的去购买商品房,并,迅速的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

他们的下限部分,或还没有到中产阶级但接近或渴望的人群,会对外地的朋友说我们这里的房子真的好贵,这个楼多少钱,那个楼多少钱,太过份了!言谈之中有明显的隐藏含义:“我们这个城市也不比你们的城市差,我们也有贵的房子的!”再隐含的含义是:“我也要拥有!”

我定义的中产阶级,则已经拥有了这样的资产,非常高兴的看着它们增值,害怕他们下跌,他们不想失去。

这些高兴和害怕,原来的决定和新的搜寻,变成了他们的成本,耗费了他们的精力.总之,财富的背后就有努力。

然后呢,如果这个市场一直存在,他们就会去研究城市化啦,中产阶级扩大化了,城市经济学啦什么的。他们会研究户型的发展趋势,他们会研究资产组合和新的实业投资。他们还会去美国渡假,带一些新的思想和菜谱什么的。

喇叭不会那么响的按了,他们的孩子也更加的被良好的教育了,中国在进步。

这都要感谢谁呢?是市场经济,让他们有了奋斗,追求和享受。

他们也愿意承担损失,但他们不想别人不努力就什么都有,或者,努力不努力都一样。那样,无经济诉求的勾心斗角将多起来,因为,精力总要有发泄。

愿商品房和其他投资品,象胡书记说的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希望。

 ;

股票跌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埋怨自己,没有看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些人从其他的地方去找原因,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起码是没有在上面赚到钱。

房子成了“罪恶”,对于财富的追求,在某些网络言论中变成了邪恶,变成了“投机”(虽然其中没有人能够让人满意的解释投机),变成了“帮凶”,等等

股票按照左小蕾女士的话语,在中国是不需要ZF怎么管的,因为占经济总量不大 ; ;,而房地产没有人说不影响经济增长,但也被打上了绑架,寻租,泡沫的耻辱记号,民生主义的口号响彻网络,但是,可能喊口号的人根本就没搞清楚那个千年前的诗人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理论构想(有构想的也没看到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于是,在无闲和辱骂声中,中产阶级们选择了集体的消声,他们不知道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潘石屹、任志强们,他们用他们体系化的主流经济学语言(虽然可能不精深,另外这个理论可能还是一堆堆的缺陷)在传播知识,市场的知识!他们还有比较阳光的形象(潘有啊 ; ;),他们在提供很多大众认为还算美的东西,比如小的书籍,比如,好的建筑美感。更重要的,他们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他们获得了和继续去努力获得垄断竞争中的他们的对于细分市场不懈努力的挖掘和追求中应得的利润(网上言论一边倒的反对垄断,笔者也不敢说垄断就一定怎么样,但是垄断竞争的普遍存在是和权利寻租两回事情的,你们城市里的哪家川菜馆不是靠几道比较创新的川菜获得了搞利润吗?)。

最可贵的,他们愿意站出来,冒着枪林弹雨,他们为了我们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我们不探讨动机)潘石屹的提价,给了所有我定义的中产阶级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