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弃职还乡


      急流勇退弃职还乡

                  ——在黄树林的分岔处,他

            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

           我给孩子讲爷爷的故事11

                蔡笑晚/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父亲打算再回到他的法医工作岗位上,但是,当时的混乱状态使他无法实现他的愿望,只得继续留在部队担任军医工作。

      1945年10月陈诚派人送来一份委任状,邀请父亲在他手下任职,此前曾再一次以集体形式让父亲加入了国民党,并让军部某高官的女儿林小姐有意接近父亲。父亲深知这是陈诚的再一次提携。同时共产党方面的叶主任(父亲在后勤部医院认识的外科主任)也经常派人找我父亲参加一些活动,会见一些朋友。父亲作为一个聪明人深知在这样的夹缝里行走是很危险的,必须当机立断,彻底摆脱这种两难的处境。否则最后弄得身败名裂,而且连生命都有危险。

      当人们经历万般无奈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不符合寻常逻辑的思维和行动,中国人有句古话“情到无求怎可禁”,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绝顶聪明的人归隐田园或走向十字架和断头台,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种削发为僧或走向修道院一一一所有這些不近人情不可思议违反正常逻辑的怪事乃是人性更高层次上的更高逻辑一一一父亲所经历的无奈正在一步步将他推向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道路上。

      父亲对弃医从政毫不感兴趣,现在抗战已经结束,引退还乡正是时候。如果继续留在軍中则必然是跟隨陈诚与共产党打内战,這是父亲绝对不愿意干的事。

      1945年底,父亲真的突然作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大动作,他抛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升官机会,也抛弃了他辛辛苦苦读书几十年才取得的高薪高位铁饭碗,毅然弃职还乡,归隐田园。

      当时父亲四十岁,是人生的风华正茂之年,而且在事业上也确实处于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黄金阶段。据母亲说,当时如果父亲愿意就能当上国民党高官,陈诚多次拉他上马,却被他婉言拒绝或拖延。如果他愿意也能当上共产党地下干部,当时后勤部外科主任曾多次发展他入地下党,解放后也能在共产党里当官做干部,该外科主任解放后任中央卫生部高官(与父亲有联系)。

      因此一般人都能猜得出,如果不是出于某种无奈或是对时局的深谋远虑,他是决不会做出弃职还乡的选择。凭着他的才华和高学历,即使在乱世里也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也许舅公说的是对的,父亲刚直不阿的个性和忠诚厚朴的风格不适宜进官场,更不能在乱世里混成英雄。在官场险恶和时局黑暗混乱的现实面前,急流勇退,归隐还乡,是大智大勇的表现,是明智的选择。

      我从知道这件事开始,一直为父亲当时的选择惋惜,为父亲一生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感到遗憾。后来我自己经历了诸多沧桑并真正懂得了中国现代史之后,才明白,人生无奈的凄凉有多么的悲苦。在人性更高层次上更高逻辑的支配下,作出高瞻远瞩的选择,正是父亲的过人之处,在黄树林的分叉处,他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急流勇退比奋发向上也许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我也真正读懂了父亲早年教我背过的一首诗: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星夜赶科场。

                       少年不识愁滋味,

                       老来方觉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