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随想


对高考的随想
高考前后,感触颇多,也看了一些文章,现综述如下。
高考随想篇之一:高考是全民战争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如今的高考,已不单是考生本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在应试,在烤全社会,是一场全民战争。
专车接送考生
如今考生去各考点,除自家车外,社会上也提供了种种方便。公交车方便考生出行,单位组织大巴车,也有的出租车司机组织了“爱心送考”活动,只要是考生,可免费乘坐出租车。
警方护驾,维持秩序
为保护考生顺利参考,警方在考点周围实行交通管制,维持考场附近秩序,使考生顺利进出考场。对急于赶时间的考生,警察专车护送。
禁止噪声,保持安静
有关部门对考点周围的居民点、摊商、企业、商店、施工单位等,早就发了告示,禁止在考试时发出各种噪音,来往车辆也不要轻易按喇叭,保持考场附近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创造舒适环境
为避炎热,高考日已由原来的七月七日至九日,提前了一个月,避免了考时的烤。各考点教室也都有空调或电风扇。对考试时间的天气预报也多次播送,提醒考生做好准备
家长和亲友陪护
不管哪一家的考生,都是家长和亲友重点保护的对象,平日的各种营养餐、保健食品不算,考试时,家长和亲友专门迎送,也有的索性住进考场附近的宾馆。考生一出校门,家长就送上营养品或鲜花,拍头牵手拥抱,极尽撫爱温心。
高考,是全社会都在关注,从多方面想办法,揭尽一切努力,为考生创造和保持优良的环境。有人说,高考不仅是在考学生们的成绩,不仅是考生在奋斗,也是对家长和社会上有关部门工作业绩的一次大检验、大考核,是全社会总动员,是一场全民战争。
 
高考随想篇之二:家长之送考!?
孩子去高考,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去送,孩子进场后,家长就一直在场外等候。有不少人在议论,家长这样做有必要吗?
已经17、18岁的孩子难道不会认路、不会过马路、不会坐车么?如果真是这样,即使能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中国不缺劳动力,缺少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才。送孩子去高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应该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现在连去考场的路都不会走。高考由炎热的七月改成六月,意味着什么?进步还是退步?将来为了保证他们的冷静和发挥正常,是不是应该改到更为“冷静”的春节后?将来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否要舒适的风平浪静和温暖如春呢?
以前高考时,没有这么隆重,很少有人送考生去考场,也没有服用任何营养品,而他们成才了,而现在的考生们从小就是家里的重点,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他们获得了什么?一个18岁连马路都不会过、连公交车都不会坐的人能适应社会么?即使现在是和谐社会,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是注定要被社会淘汰的!
高考的日子里,家长怕孩子休息不好或担心路上堵车,就让孩子住在酒店里,或者在酒店午休。更有甚者,还拿着原装被子和枕头,生怕孩子择床休息不好。父母为孩子能想到的都想了,能做到的都做了,这也是溺爱到极点的表现。这也是给孩子们制造的无形的压力:家里花了这笔钱,父母请假送到学校,一定得考出好的分数来,否则就是对不起家里人,对不起人民币的开销!
天哪,如果孩子依然没有考好,他们是多么郁闷,孩子们有多么大的压力!
带着这种压力,带着成者英雄败者冦的压力,他们还能考出好成绩么?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连幸福的童年都没有了!家长不能再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儿女,在家长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但家长不能陪伴、呵护他们一生,要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材!
 
 对考生是关怀,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下面是一个考生的自白: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出了考场的大门以后,我除了想回寝室,我就没有了别的奢求。
我不怎么想家,我觉得在我的寝室里,在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里,我生活的挺自在的。我是一个喜欢自在的人,不喜欢被束缚。在我的学校里,我已经被束缚了六年了。整整的六年!我似乎变得愚钝了,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我只知道,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将无法面对家人,无法面对我的大舅,无法面对许许多多对我有希望的人。想到这里,我的轻松之意变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满腹的忧愁。现在,我有些害怕,怕面对答案,怕面对六月二十五号。我不知道自己这回究竟是什么层次,也不清楚自己的发挥是否超长。在考试的时候,我是非常的紧张。在考试的这两天里,我似乎已经把我这个月的心跳次数都跳完了。是的,我很紧张,紧张的我脑袋一片空白、愚钝、僵硬。我只能机械的答题,所以我害怕,我紧张,我变的不知所措。
 
高考随想篇之三:高考有必要全民动员吗?
高考年,社会各界早就关注了,教室后墙的黑板上早就开始365天倒计时了。媒体一遍遍提醒“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了!
高考日,社会屏息凝神,工地停工,交警加班,道路让行,关停网吧,考点附近宾馆爆满,养生专家教父母如何煲“高考汤”……。在考场现场,家长、老师、警察、保安人头攒动,警察除维持秩序外,还会帮考生找准考证、送堵车的考生去考场等等,全民总动员,一切为高考,考生独享尊严与荣光!    
高考日,在一些网站还惊现神奇无比的“拜神帖”,这个“神”竟然是“活到老考到老”的范进。地方政府倒不拜神,但动用神奇的行政力量,提供优质服务,护佑孩子的“最后一搏”。
 但是,此情此景值得标榜吗?是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或无奈呀!
社会各界对考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说明是考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拚搏精神的欠缺,难道等他们走出校门去应聘时还要对警察叔叔说:堵车,要迟到了,警车叔叔帮帮我吧,这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呀?
 不过一场考试而已,至于搞的这么隆重、那么紧张吗?本来考生就紧张,这样一咋呼,孩子们就更紧张了。中国到底想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很正常的一次考试,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的造声势吗?
年青人经历的太多了,当年,一声令下,停课闹革命,杀向社会。又一声令下,农村大有可为,上山下乡。什么时候才能让中国孩子独立去面对、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社会应成为或本来就是一个竞技场,创造条件培养人才,提高技能,锻炼意志,使青年人成为国家和世界的栋梁之材。社会不应成为也不是一个大温室,而是有惊涛骇浪漫无边际的海洋,只有经得起大风大浪锻炼考验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高考随想篇之四:高考的新思考?
几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在一起聊起了今年高考的事,大家竟然对高考很淡漠。经过攀谈,才知道如今的学生竟然都知道高考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高考也就自然平和起来了。
然而,每年高考时,家长是全力以付,社会各界也是总动员关注和和支持高考,高考现场如战场。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书读,而当初高考时,连百分之十的人都难保证上大学,所以人们才拼命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高考确实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高考给了他们离开农村迈向城市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国家干部,有了金饭碗。但现在呢?高考等于就业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后还要与农民工一样自己去找工作,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就业考试在等待着他们,就是清华和北大的文凭,同样还是需要自谋出路,所以高考的吸引力在动摇,因为高考后他们还是不知道路在何方?考生人数连年下降,有一些主动放弃报考,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一些成绩突出的孩子参加高考,实际是为了进到一个自己想进的学校,而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这个学校去国外深造,当然最后的目的也想留在国外。而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更务实,进什么样的学校都无所谓,就是为了混个毕业文凭。在一个连考生都无所谓的时候,这高考还有任何实际意义吗?
高考也根本无法保证学校想要的生源,所以有影响的学校就尽量争取自主招生。这就是对高考的挑战。当全国学校都有自主招生权力时,这高考还有任何意义吗?当高考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竞争时,这样的高考还有必要吗?
高校把高考看成是聚宝盆,是巨大的商机,除了把一些专科学校变身成为大学外,还有无限扩招的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商业化泛滥之时,多少教育工作者成为了富翁,高考招生成了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发财的源泉和舞台,是一个教育生财之道,在他们眼里,高考是商机,一个一个的考生,就是一个一个的财源!
有人说,现在是有权人有钱、有钱的人特有钱。过去认为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如今的孩子早就从现实中看到,高考对自己的将来根本没有任何延伸。因为‘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现在连农村的孩子们都知道,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去卖猪肉、卖烤白薯,本科生当淘粪工、做外卖,研究生到农村还赶不上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干部。在文凭不如关系,学问不如权力的时代,高考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高考作为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如今的高考还有没有价值?是否该考虑要不要取消高考?
 
 
 
高考随想篇之二:家长之送考!?
孩子去高考,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去送,孩子进场后,家长就一直在场外等候。有不少人在议论,家长这样做有必要吗?
已经17、18岁的孩子难道不会认路、不会过马路、不会坐车么?如果真是这样,即使能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中国不缺劳动力,缺少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才。送孩子去高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应该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现在连去考场的路都不会走。高考由炎热的七月改成六月,意味着什么?进步还是退步?将来为了保证他们的冷静和发挥正常,是不是应该改到更为“冷静”的春节后?将来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否要舒适的风平浪静和温暖如春呢?
以前高考时,没有这么隆重,很少有人送考生去考场,也没有服用任何营养品,而他们成才了,而现在的考生们从小就是家里的重点,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他们获得了什么?一个18岁连马路都不会过、连公交车都不会坐的人能适应社会么?即使现在是和谐社会,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是注定要被社会淘汰的!
高考的日子里,家长怕孩子休息不好或担心路上堵车,就让孩子住在酒店里,或者在酒店午休。更有甚者,还拿着原装被子和枕头,生怕孩子择床休息不好。父母为孩子能想到的都想了,能做到的都做了,这也是溺爱到极点的表现。这也是给孩子们制造的无形的压力:家里花了这笔钱,父母请假送到学校,一定得考出好的分数来,否则就是对不起家里人,对不起人民币的开销!
天哪,如果孩子依然没有考好,他们是多么郁闷,孩子们有多么大的压力!
带着这种压力,带着成者英雄败者冦的压力,他们还能考出好成绩么?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连幸福的童年都没有了!家长不能再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儿女,在家长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但家长不能陪伴、呵护他们一生,要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材!
 
 对考生是关怀,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下面是一个考生的自白: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出了考场的大门以后,我除了想回寝室,我就没有了别的奢求。
我不怎么想家,我觉得在我的寝室里,在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里,我生活的挺自在的。我是一个喜欢自在的人,不喜欢被束缚。在我的学校里,我已经被束缚了六年了。整整的六年!我似乎变得愚钝了,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我只知道,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将无法面对家人,无法面对我的大舅,无法面对许许多多对我有希望的人。想到这里,我的轻松之意变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满腹的忧愁。现在,我有些害怕,怕面对答案,怕面对六月二十五号。我不知道自己这回究竟是什么层次,也不清楚自己的发挥是否超长。在考试的时候,我是非常的紧张。在考试的这两天里,我似乎已经把我这个月的心跳次数都跳完了。是的,我很紧张,紧张的我脑袋一片空白、愚钝、僵硬。我只能机械的答题,所以我害怕,我紧张,我变的不知所措。
 
高考随想篇之三:高考有必要全民动员吗?
高考年,社会各界早就关注了,教室后墙的黑板上早就开始365天倒计时了。媒体一遍遍提醒“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了!
高考日,社会屏息凝神,工地停工,交警加班,道路让行,关停网吧,考点附近宾馆爆满,养生专家教父母如何煲“高考汤”……。在考场现场,家长、老师、警察、保安人头攒动,警察除维持秩序外,还会帮考生找准考证、送堵车的考生去考场等等,全民总动员,一切为高考,考生独享尊严与荣光!    
高考日,在一些网站还惊现神奇无比的“拜神帖”,这个“神”竟然是“活到老考到老”的范进。地方政府倒不拜神,但动用神奇的行政力量,提供优质服务,护佑孩子的“最后一搏”。
 但是,此情此景值得标榜吗?是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或无奈呀!
社会各界对考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说明是考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拚搏精神的欠缺,难道等他们走出校门去应聘时还要对警察叔叔说:堵车,要迟到了,警车叔叔帮帮我吧,这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呀?
 不过一场考试而已,至于搞的这么隆重、那么紧张吗?本来考生就紧张,这样一咋呼,孩子们就更紧张了。中国到底想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很正常的一次考试,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的造声势吗?
年青人经历的太多了,当年,一声令下,停课闹革命,杀向社会。又一声令下,农村大有可为,上山下乡。什么时候才能让中国孩子独立去面对、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社会应成为或本来就是一个竞技场,创造条件培养人才,提高技能,锻炼意志,使青年人成为国家和世界的栋梁之材。社会不应成为也不是一个大温室,而是有惊涛骇浪漫无边际的海洋,只有经得起大风大浪锻炼考验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高考随想篇之四:高考的新思考?
几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在一起聊起了今年高考的事,大家竟然对高考很淡漠。经过攀谈,才知道如今的学生竟然都知道高考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高考也就自然平和起来了。
然而,每年高考时,家长是全力以付,社会各界也是总动员关注和和支持高考,高考现场如战场。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书读,而当初高考时,连百分之十的人都难保证上大学,所以人们才拼命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高考确实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高考给了他们离开农村迈向城市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国家干部,有了金饭碗。但现在呢?高考等于就业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后还要与农民工一样自己去找工作,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就业考试在等待着他们,就是清华和北大的文凭,同样还是需要自谋出路,所以高考的吸引力在动摇,因为高考后他们还是不知道路在何方?考生人数连年下降,有一些主动放弃报考,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一些成绩突出的孩子参加高考,实际是为了进到一个自己想进的学校,而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这个学校去国外深造,当然最后的目的也想留在国外。而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更务实,进什么样的学校都无所谓,就是为了混个毕业文凭。在一个连考生都无所谓的时候,这高考还有任何实际意义吗?
高考也根本无法保证学校想要的生源,所以有影响的学校就尽量争取自主招生。这就是对高考的挑战。当全国学校都有自主招生权力时,这高考还有任何意义吗?当高考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竞争时,这样的高考还有必要吗?
高校把高考看成是聚宝盆,是巨大的商机,除了把一些专科学校变身成为大学外,还有无限扩招的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商业化泛滥之时,多少教育工作者成为了富翁,高考招生成了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发财的源泉和舞台,是一个教育生财之道,在他们眼里,高考是商机,一个一个的考生,就是一个一个的财源!
有人说,现在是有权人有钱、有钱的人特有钱。过去认为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如今的孩子早就从现实中看到,高考对自己的将来根本没有任何延伸。因为‘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现在连农村的孩子们都知道,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去卖猪肉、卖烤白薯,本科生当淘粪工、做外卖,研究生到农村还赶不上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干部。在文凭不如关系,学问不如权力的时代,高考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高考作为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如今的高考还有没有价值?是否该考虑要不要取消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