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遏制房价持续快速上涨,自去年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特别是今年4月发布“国十条”,被誉为最严厉的调控政策,然而,当时有关人士就认为,楼市苛政未必会带来房价明显回落。事实上,两个多月来的实践表明,尽管房价涨势有效得到抑制,大幅下降的预期却并没有出现,个别地方甚至仍然表现得较为坚挺。
政府调控楼市态度不可谓不坚决,相关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何以房地产市场能够处变不惊,反应平平?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宏观调控还仅仅是政策在唱独角戏,另一只理应起主导作用的市场这只手没有硬起来。政策发力调控和打压楼市的力度和作用毕竟有限,力不足则可能收效甚微,力度过大一旦越界又违背市场经济原则,而且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语境下,其强制效力也可能会被人为削弱。
而市场的杠杆应用起来相应地要灵活得多,调节的效果也许会更直接、更具杀伤力。如通过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房的有效供给,就可以大大减轻总体需求过盛的压力,让房地产商不得不面对实际,降低反弹预期和幻想,从而不再守价惜售,采取减价促销措施,进而达到平抑房价的目的。可客观上各地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的建设和供应相对滞后,或者本身就投入不足,甚至出现走样、变味,成了公务人员的福利房,整个社会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没有得到消化,仍然在原地踏足。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每一轮政策调控过后都是市场的强烈反弹,这就使得房地产商有底气宁可暂时销售冻结也死守价格,极力挺过这一关,等待楼市冬去春来。
因此,要真正让坚挺的房价降下来,把疯狂的楼市泡沫压下去,使楼市回归理性发展轨道,就必须做到政策和市场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弱化对地方官员的GDP考核,进而弱化其对卖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使他们有热情、有动力加强保障房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地方官员的问责机制和力度,迫使其通过市场等多种手段,积极调控楼市,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