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一)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一)

——新的定义

 

   人们对事物名称和内涵的不同界定,常会影响人的判断和行为。在瞬息万变的今天,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调整我们的认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考验。我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关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大学”全新定义的一些思考。

 

   在二十世纪里,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 (World-Class University) 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大学 (Global University) ,它们的校园是一个能够“吸引世界各地所有顶尖学子都纷纷向往、奋力争取前去留学的地方”,很多学校也以其校园中留学生数量的多少来作为一个相互评比的指标。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新世纪“全球化大学”的基本定义及其发展战略将会与二十世纪完全不同,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将会是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校园里,不必出国门,就随时、随地与世界所有顶尖大学的学生一起直接交流、激荡思维、互动学习,异地而同窗的校园”。

 

   这种对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大学”认识的彻底转变,既是一种对于全球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全新模式的创想,也是综合了时代对教育的多项新要求之后的结论:

 

   第一,时代背景的新变化。二十一世纪,知识大爆炸,大量出现的新知识已无法仅靠强行记忆的旧有学习方法掌握,而必须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有效吸收并创新地运用,而彻底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新知识的应用必须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教育未来的人才必须注重对其灵活思维的培养和跨文化的训练

 

   第二,世界多元文化多向平等交流的需要。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反恐,环保和新能源的探索等等,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发展到了一个全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与相互尊重理解比人类文明史当中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时刻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必须要有真正平等和平衡的交流、相互尊重以及深度互信,才能善用现代知识达到全世界和谐共存的目标。

 

   而旧有的留学模式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大多都是“单向而不平衡”的,留学生前往异国他乡留学深造,他身上所代表的文化,在留学地当地文化的包围之下,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而无法与所置身的环境中相对强势的那种文化平等对话。而与留学生相对应的本地学生一方,也就因此而失去了从留学生身上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所以说,留学模式在促进强弱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方面,收效甚微。这就要求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负起为全球多样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搭建平台的责任。

 

   第三,新形势下对于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二十世纪里,学生所学多为具体的专业知识,但是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思维和行为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之于依靠记忆、运用“已知”打天下,探寻和挖掘“未知”、勇于创新的能力更为关键;较之于单凭科技研发获取技术专利,跨文化的体察和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深度洞悉更能制胜。

 

   此种情况下,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多向平等交流”和“激荡灵活思维”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地培养出具有深度世界观和灵活创新思维的各行各业人才,就成为二十一世纪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大挑战。全球高等教育能否由传统的“跨学科” (Cross-Discipline) 的教学重点,提升到未来所需要的“跨文化” (Cross-Culture) 的人才培养,由当前死板的“教授知识内容” (Teach Knowledge Content) ,提升到未来灵活的“训练思维应用” (Nurture Thinking Context),就将会是新世纪中任何一所大学是否能够真正全球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最重要指标。

 

   第四,“世界课堂”(World Classroom)的教育理念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世界课堂”就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视频会议设备,跨越时间、地域、国别和文化的界限,把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全球学子共交流同学习的理想。一句话,就是用二十世纪远程教育的技术和设备,达到二十一世纪全球无距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transcend the distance education model today to the no-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morrow)。我们已经证明高校现有的远程教育教室和技术平台,只要稍作补强和适当改变,就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大学多向平等交流、跨文化互动的教室和教学平台。

 

   传统的远程教育设备是利用互联网来连接“教室与学生”,它强调的是“跨越距离”;而未来的无距离学习中,互联网是用来连接“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学生零距离直接互动和思维激荡,它所强调的是“消除距离”。这样的安排对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北大与美国南加州大学之间正在进行的一个i-Podium的合作项目(我后面会专门就此撰文),也即“国际讲台”,就是“世界课堂”众多讲台的其中之一,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无距离教育(no distance learning)的一个典范。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的大学生,他们早上走进一间教室去上课,看见教室里面视频会议设备的屏幕上,他们美国的同学正在微笑向他们打招呼,老师用早上好和下午好分别问好两国学生……接着,他们去上另一堂课,又能和他们德国的同学异地而同堂交流;然后另一堂课上,又是中国、美国、台湾两岸、三地、三边的学生在一起互动切磋……这是怎样的感觉?各国学生不受时空局限,“相隔千里而能同窗为友”梦想的实现,就是“世界课堂”的创新教育模式,也就是“One world, One classroom”梦想的实现。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大学,就应该是拥有“世界课堂”的大学。在“世界课堂”提供的交流平台上,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所拥有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唯此,多元文化之间的多向平等交流才能实现,曾经的弱势文化才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在强势文化面前展现自己,发出自己特色的声音。而且,与传统的出国留学仅限于少部分人受惠相比,这又是一种可以面向广大学生推广的方式,它能够让广大的中国学生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就接受到良好的国际化教育,“不出国门就能深知天下事,广交天下友”。

 

   综合上述,基于为全球多元文化之间多向平等交流提供平台,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适应全球化、具备灵活思维人才的理念,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就是提供给广大学生“全球学习”这样一个广阔施展空间的大学。           

 

   我后续还将围绕“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这一话题继续撰文,下期话题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