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存在方式与世界的因果


                        宇宙中心论

     ----宇宙的存在方式与世界的因果

江一泉  杨艺敏                                  

     (中国福建泉州凯杰科技 福建 362000    

(华侨大学信息学院 福建 362021

            

 

  [摘要]  本文指出了“力和运动互为因果”是宇宙内在的自然本质。由此演绎出了宇宙中心的存在及整体宇宙的自洽存在方式,建立了“宇宙中心说”。

发现“力”的来源和自然存在原理是本论文的关键点。

 

[关键词]   动力空量化  物质结构  动态空间  宇宙中心

 

[中图分类号]N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自然力”存在原理的统一,人类的宇宙观、航天技术、物理统一理论、工业革命、思维方式、数学算法模式、科学进步、乃至下一个世纪人类幸福和平的物质生活方式必将开拓一个新的里程碑。

特别指出,在揭示了自然界动力守恒和物质结构以后,通过动力因果关系对科学技术的改进可能实现物质的核动力转换,将为科学创造史开启了人类对所需物质的“任意制造”和循环利用。如此,人类所需要的资源有望通过科学技术获得永恒的满足和自给。

自然力的来源、物质结构的发现和对自然因果规律的合理认知将为人类开启阿里巴巴的“芝麻之门”提供一把准确的金钥匙!

力的来源”或“万有引力的自然机理”是人类自然科学史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百多年前,莱布尼茨曾经诘问牛顿关于力的来源问题,并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秘的质” 。三百多年过去了,科学界仍然没有给出力来源于相对运动的结论。本文揭示了“力”来源于相对运动的自然机理,并通过自然界和电磁实验的动力转换现象归纳了宇宙守恒、能量守恒的根本原因是动力守恒,解析出了牛顿万有引力的自然机理是自然界动力相互转换的一个必然现象。

通过参考对物理现象与数学的对偶关系,导出宇宙中心的存在及其不可见性,合理地给出了宇宙的动力存在方式和科学的因果观。本文从“自然存在”、“因果”、“自然”和“自然科学”等几个具有哲学理念的定义开始,进行对宇宙统一理论的数理逻辑分析,并提出了“逻辑极限”、或“0逻辑”的概念。

 

第一部分   定义和新概念的综述

 

这一部分的定义和新概念是为使逻辑得到统一,进而归纳因果,是揭示“人类意识极限”概念之下而产生的合理逻辑问题,而非物理假设。

产生这些定义的必要性是:统一经典的物理概念,抑制个人无节制杜撰物理新名词的增加。以保证所用物理名词的表达能与自然事件一致。只有这样,自然科学体系才可以得到逻辑和自然关系的统一,下述哲学的逻辑关系和定义。   

  一、  自然存在

 

把无因果答案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是一个哲学的逻辑概念,是高于因果关系的哲学范畴;“自然存在”是人类没有办法找出其原因的“存在”,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极限。用因果来解释“自然存在”,就是超越了人类认识的极限,将产生悖论的意识。

例如:在力和运动两者的因果关系中,“力为何会改变运动”是无答案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种无答案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存在”。它是超越因果关系最本质的“自然存在”。

 

二、  因果关系

 

定义了“自然存在”的意识后,我们把“自然存在内‘动力子事件’之间确定性的相互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动力组织的相互因果关系构成了宇宙内的一切因果关系。宇宙是以动力相互存在而存在的自然事件,自然力来源运动,所有运动也来源于力,它们在不同的空间同时对应的存在。力和运动构成宇宙动力空间守恒自洽及自然存在的整体。

如上逻辑构成了人类对动力认识的极限,它指出了逻辑意识的极限层次:用因果关系来确定自然存在的宇宙是超越了人类意识极限,也违反了合理的自然逻辑层次。

因果关系仅用来确定自然内部子事件的相互关系,因果只能揭示宇宙内动力转换和动力组织问题。

因此,因果关系是“整体自然”内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自然

 

自然的定义: 自然是事件,宇宙整体是无因果的自然事件。

第一节所称的“自然存在”是哲学概念,而“自然”是现实及形而上的全部事件,以此区分两者的不同概念。形而上在这里是超人类视界的自然存在。

宇宙是自然事件,宇宙内部存在确定性的动力相互转换也是自然事件,但这属于自然子事件。动力转换是自然子事件,动力形成的量子、组织、转换守恒都是自然子事件。宇宙运动是动力转换的自洽,无需存在“第一推动力”的自然事件。

自然两定律:

1)自然是最高级别的集合,宇宙整体是超越因果的自然存在集合。

2宇宙整体的存在是按动力互给自洽存在的组织,不是因果来源的存在。

 

                         四、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的定义:

解析宇宙内自然存在事件的规律和子事件的因果关系称为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就是人类研究宇宙内存在事件的相互关系,并给出这些关系的定量和定性的因果。找出宇宙内存在最本质的事件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科学统一的关键之所在。

《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 一书的分析结果给出:自然宇宙内最本质的存在性事件只有如下三项:1)运动、2)力、3)空间。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统一自洽,只能在这三项“存在事件”内构建。引入任何超越这三项“存在参量”的物理参量都是延续人类科学历史和生活习惯方便的计量和满足,其适用范围只在宇宙系统内的局部空间,目前人类所建立的科学体系是对宇宙动力组织空间的局部量化逼近。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宇宙空间内动力互为因果的守恒转化、量化和动力组织关系。

 

五、逻辑极限(0逻辑)

 

逻辑极限的定义:无逻辑的事件、现象、存在、因果事实、整体、自然等统称为逻辑极限或0逻辑。

逻辑是人类认识自然一个特殊而有效的思维体系。合理的逻辑是产生理性最基本的条件。目前,人类合理的逻辑多数只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并用严密数学来表达。因此,因果常常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最高方式。

但是,除了因果,世界还存在着没有因果的自然事件,如:许多含有悖论的典故。又如:“力为什么会改变运动”也是找不到其因果来解释的自然现象。

数理上的因果只能已知若干、求解若干。而对于不能找出其因由的事件,是自然属性,是0逻辑属性。“悖论”也是无因果的0逻辑。

由于逻辑与思维、意识相关。因此,也可以认为逻辑极限是人类意识的极限。这是一个哲学概念的范畴。

总之,宇宙系统内最本质的0逻辑事件就是动力互给自洽事件。由此可以推出宇宙存在的自洽也是0逻辑事件。宇宙整体没有来源,而是宇宙内部的子部互给的存在,“子部互给”指的是“动”和“力”的互为自给。这种自给满足了宇宙的自在。

因此,对于宇宙起源的追求,在逻辑上必将成为一个悖论。

 

六、对上述逻辑、定义、定律释义

 

由上述定义定律可以作如下的演绎:“宇宙自然存在”之下孕育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特别是动力的空间关系是宇宙存在的一个子集,子集不能用来解释宇宙的来源,而只能作为构成宇宙的存在。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为:“自然存在”是完集 ,“因果关系”是完集的子集。即,子集包容不了完集。所以,用因果子集的关系来求宇宙的起源是悖论,就如寻求“力改变运动”这个整体物理事件的因果也是悖论。通俗地说,部分确定不了整体。

上述的定律指出:索求宇宙起源的因果是违背自然定律的悖论逻辑。

宇宙是动力转换的自洽存在,这种存在方式的因果确定性由科学来解释。人类不可能在这种已确定的因果关系上再去求它的来源。否则,再追求来源的来源,将进入无穷循环的因果悖论。这,就如人类不能获得一个最大的、可确定的自然数一样。

存在、自然、或然是人类认知中最高的第一性事件,是认知、意识、逻辑、因果的极限。对此逻辑极限,人类惟有找出这种存在内部的因果而自洽成为其存在才是人类对宇宙存在理解的终极,而用因果关系中探求宇宙的来源必然落入悖论。

整体宇宙存在应以自洽存在概念呈现于人类的认知意识里,也就是对“自然存在”、“自洽存在”概念的接纳。追求因果,只能对动力互给之一的认识。

对这个逻辑极限概念的接纳和对动力互给自足的理解,是对人类自身意识极限的认识,是承认人类丰富的意识中存在着逻辑的最高极限。

今天,人类把科学因果关系作为最高追求,对人类意识有限性的逻辑界定是被科学界所忽略的一个重要而简单的抽象哲理。科学如果违背了“存在”高于“因果”这个哲理,就会滑落到对“宇宙起源”这个超越人类意识范畴的悖论。

换句话说:科学必须建立在自然原理的哲学和逻辑之下。

人类不具备知道宇宙的来源是必然的事件,人类如果产生一个宇宙起源的假说,起源之前的“存在”问题仍将困扰着这个假说。因此必然要接纳一个真实的、最高的自洽存在,这个存在就是“动、力互给的自然宇宙”。

对上面的逻辑梳理可能还会使部分人感到“存在”的先设之嫌疑及哲学逻辑的空洞和抽象,那么当我们透过科学的方式发现另一个自然存在,即,揭示了“力”的自然存在原理,那么,科学与逻辑哲理的统一和连接将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有益的贡献。

上述把宇宙观分为逻辑和科学两大体系:

1)逻辑:宇宙的自然存在,不能用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推出它整体存在的原因。只能用动力互为自给和动力组织自洽来接纳它的存在。

2)科学:揭示宇宙内部现象存在的自洽方式,也就是人类科学追求的因果关系。

建立了自洽的自然宇宙存在观,如何知道宇宙内的存在方式及其宇宙内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相互联系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任务,科学就是用来分析和发现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合理存在的意识。通过科学的因果关系也可以推及上述逻辑的合理性,下述。

 

          七、对宇宙系统内的三个“存在事件”的分析

 

由上所述,自然宇宙只有三个基本存在元素:空间、运动、力。动力互换是宇宙自洽存在的基础,也是宇宙整体稳定守恒的自然机理。

根据方法论中的简单性法则:研究这三个存在性事件的定性、定量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获得统一的基本方法。

归纳了人类文明和科学所研究的成果,在数学的指导下,根据方法论中的逻辑推理法则:对经典动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和生物学进行整合得出人类科学描述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归纳为三个事件在宇宙空间内的交织存在:

a)动、力守恒的转换。(自然动力物理)

b)动、力大小的量化形态。(粒子物理)

c)动、力量化组织的进化。(自组织体系:物质结构、分子结构、动植物进化)

在现代物理学中,由以上三个事件引伸的其它物理参量都是人类对这三个自然存在事件的意识抽象,是含有人类意识和感知觉所定义的参量,是为人类科学技术定量计算的物理参量,而不是自然存在的第一性物理事件。

下面对三个存在事件作简要的分类、定义和数学表达:

(一)   空间:

空间被分类定义为两大类:

a)静态空间(零动力空间)。

b)含一定量的动力空间。

人类的视觉和实证仅局限于含一定量的动力空间范围内,静态空间是人类达不到的非显性空间、也是宇宙的“边”。同样,宇宙最大的动力空间宇宙中心也是人类看不到的动态空间。(参见图12

(二)运动:运动由力产生。“力改变运动”是人类看到自然本质的宏观表象,是人类感知觉对有限动力组织的意识,是人类的经验对自然本质“力产生运动”的表象概念,是为局部动力组织量化计算的需要而产生的经验概念。

(三)力:“运动产生力”是宇宙整体参照系的另一个因果关系。由于人类视界无法涵盖整体宇宙,而且人类可视运动所产生的力非常微弱。所以,“运动产生力”是人类宏观难于意识到的、非显性的另一个自然的本质和动力的因果关系。

()空间动、力转换关系量化:

多少量的力产生多少量的运动,多少量的运动产生多少量的力在宇宙系统内是确定性存在的因果关系,宇宙守恒、能量守恒就是动力守恒的自然定律。物理能量的大小就是自然动力的大小。

运动和力是同时存在于宇宙内部不同空间的整体事件,这种动力的同时存在占有特定体积的空间。经典物理学把这种动力所包含的空间称为“场”。如电子流动产生了电磁场,地球运动产生力场。

(五)对于动、力、空三者的数学量化可由理想方程f=v/r给予抽象表达。它的各次方程表达及由微积分导出的统一空间场方程组可以见参考 。这属于专业数学理论体系的深入,不在本文进一步拓展。

  了解自然的同时,有必要对人和自然相互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如下。

 

八、人类在宇宙所处位置的宏观分析

 

从上节对空间的定义中知道,人类的视觉范围是被宇宙动态空间范围所包含的,并且超越不了宇宙一定量的动力空间。因此,人类周围所有一切事件都存在绝对的动力转换。牛顿的动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有限动态空间的数学逼近量化分析。量子论、分子学和生物学是对原子动力空间的再组织分析学科。所有实证的科学都是对宇宙局部动力空间现象的量化和组织解析。

在宇宙系统内,以牛顿建立的“力改变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是对人类可视动力空间内相对精确的动力学体系。而量子论是对原子空间动力体系的分析。万有引力是牛顿对人类所处的空间的绝对运动的变换描述。因为人类所处存在着运动的绝对性,根据运动产生力的自然原理,必然有力的绝对存在。所以,力的绝对存在被牛顿以万有引力的方程式量化出来。故,万有引力是牛顿对非显性的自然本质“运动产生力”的一种经验性描述,是把运动的绝对性和动力互给存在等效为力的万有性。

    由于牛顿没有解决莱布尼茨对力来源的问题,因此人类实证科学无法解决“第一推动”这一难题。本论文通过《宇宙中心说》建立的“动、力互给转换守恒”这个自然规律,除了解释了地球的自转问题、“第一推动问题”及天体运动和宇宙存在的自洽问题,也即将解决自然科学存在的很多疑惑及物理学所谓的“终极理论”问题。

鉴于人类所处空间相对于整体宇宙的极其有限性,整体宇宙存在着人类不能实证的动力空间量值。因此,人类对整体宇宙存在的理解必然含有非显性的动力空间。

宇宙最大的动力空间(宇宙中心)和零动力空间(宇宙边界)是人类视界非显性的动力空间。这种宇宙模型类似于爱因斯坦有界无边的稳态宇宙模型。

如上所述,人类通过对实证的认识包容不了宇宙的全部,寻找人类对宇宙实证的极限值是人类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样是实证科学的全部。因此,实证科学的集合远小于宇宙的整体。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宇宙是含有实证(显性)和非实证(非显性)的整体动力空间。

整个银河系只是宇宙动力空间集合的一个微小部分,因此,人类窥视到的宇宙动力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也因为非显性动力空间的存在,所以人类把有限的宇宙视为无限。

在宇宙系统内,人类迄今发现的最为复杂、最为高级、最不可思议的动力组织结构是:动物和人类自身。

人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可以在地球空间主动改变部分的动力组织结构,这是自然界里最为奇妙的自然事件。

这种主观能动现象使人类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系统。下面以上述定义的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部    经典科学体系与上述新概念的交融

 

在接受和理解“极限逻辑”及上述新概念的前提下,用如上新概念来分析和互融经典的各学科参量、名词是尊重人类科学历史和得到人们普遍接受所必需阐述的文字。

以物理、数学和现代科学理论常用的概念、名词、参量为标题分述如下。

 

一、       与经典动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交融

 

在新概念的定义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个宇宙的基本元素怎么没有时间、质量、能量、温度、加速度、动量等等我们科学常用的名词。

上已述,仅仅运动、力、空间三者是自然存在参量,而其它定义的参量都将是以人类意识的感受而建立的参量。因此,这些非自然存在的参量具有相对性和非唯一性,下面把经典科学的物理参量分成小标与“动、力、空”新概念交融解析如下。

切记,鉴于其它物理参量是人类意识对动力空间的抽象逼近定义,因此,下述具有普遍的相对性,更详见参考

(一)   与经典动力学的交汇:

1)时间:

时间是人类对相对运动的描述,特别是循环运动的量化描述。因此可以认为时间是倾向于人类对运动过程的比较和抽象的量化参量。

我们知道,时间在科学的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概念,目前尚未得到人类科学界、形态上、形而上和意识上的完全统一。

因为时间是人类对运动的意识参量,并且也倾向于剥离了力的因素。所以,人类科学史上未能完全统一时间的概念,这也是必然的。

因此,对时间的独立描述将产生不确定和各种超实证科学的理论体系。如宇宙时间起点、时间倒流、时间简史、牛顿的数学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时间增量等等。

2)质量:

质量是倾向于人类对力的描述。特别是不同动力空间相互关系的量化描述。因此,对物体进行质量的独立描述将产生缺失。这就是物理界著名的“质量缺口”问题。

重力是“物体本身动力空间的集合”和“地球动力空间”在宇宙特定的动态空间下相互之间的整体动力关系,经典也俗称为引力、重力。

有了时间、质量相对于动力的概念,经典动力学的一切物理量如:动能、动量、能量、速度、加速度等等物理名称的相对动力概念就可以由此而推及之。

3)动力互给的分析

上述,力改变运动是自然本质的因果之一,其量化关系由牛顿的动力学体系描述。下面简要的分析另一个隐性的因果动力关系:运动产生力。

在直观的物理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力可以产生运动或称力改变运动,却直观不到运动产生力。那么如何找出力的普遍存在呢?

运动产生力的非直观实例根据参照系的大小不同有如下3项:

a)电子运动产生电磁力。

b)地球运动产生引力。

c)核子高速自转产生强力。

上面是经典物理学对“力”的三种量化分裂,而本论文以自然的原理的视角,力被集合为一种即:力来源于运动。

那么,为何人类看到的运动没有相应的力与之对应呢?这是因为我们看见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力非常微弱,以致于人类的感知觉发现不了。力学的世纪难题---湍流也是动力转换结果的表象。

所有这些动力秩序都是建立在含有宇宙中心的整体宇宙观上,并提出力是“物质”与宇宙整体相对运动所产生的结果。由上面三种力存在的实例得出如下结论:

    力和运动是相互转换和相互依存于空间的自然存在性事实,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宇宙守恒最基本的自然转换关系。宇宙内不存在独立可分离的运动或力。

几百年来,力的来源不被明确的主要因素有二个:一是因为运动产生的力没有直观性,也即人类可视的运动所产生的力及其有限而难于觉察到。其次是:动、力是在不同的空间互给。这种同时的整体互给存在性往往被人类所忽略。即,运动必需考虑到与宇宙整体的相对运动,也就是必需把宇宙整体作为参照系来分析才可以得出其全部的因果关系,但人类常常只关注其局部的相对运动。

通过对上述(a)(b)(c)三点的实证,可以归纳出:相对运动可以觉察到力的存在。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加于改变。发现力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自然本质必须以宇宙整体为参照。而目前的宇宙学、自然科学仍然没有考虑到宇宙中心存在这一非显性事实。

(二)   与相对论的交汇: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自然现象发现的另一种描述,他发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并指出了一个“存在”与“现象”的重要等效即:力等效于加速度。

力是存在性事件;加速度是运动变化现象,是存在的一种改变,在人类看来是现象。上面的这个概念在更大空间参照系突破了牛顿的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积。也就是说,在没有物体质量的状态下,力和加速现象是等效的。这就给我们观测深空时,不同力场空间与运动现象等效的一个重要启示,特别是对红移现象的解析,详细分析见下文。

(三)   与量子论的交汇:

量子论是物质基本结构组织的另一个动力质变关系属性,也是人类对自然动力观察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相互关系。近代物理学对局部的观测产生了“基本粒子”的表象。其特点就是认为“宇宙存在着基本的粒子”。这样就人为地把粒子与整体宇宙割裂开来。以为这个宇宙存在着独立的基本粒子,而违背了宇宙动力一体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动力守恒转化的自然原理。

种粒子、电子、原子是一种小动力空间与外界的动力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动力量化”。粒子的存在或破坏都是量子动力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形成我们可见的物质表象,并构成了自然界动力空间的不连续性!量子、分子结构的破坏就是动力空间的变换,如:核爆炸、化学反应、燃烧等等。

我们看到的物质、星球是一种突变的、按量子规律存在的动力空间。也就是说,物质是一种不同于我们实际看到的空间,我们看到的物质只是各种动力空间的表象。可以认为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动力量子空间构成各种物质的存在。这种存在构成的不连续空间是一种动力组织的自然关系,这种关系在物理学上产生了“量子论”,在视觉上发现了物质的表象。也正因为自然存在动力突变量化特点,才有上面的三种力和量子论的学术理论。

如何找出物质的核动力突变量化的规律,并且通过技术操作、特别是对微观的圆周高速运动来实现,使人类在地球上实现各种物质的转换制作,就可以打开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大门。能源、资源就可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是智慧宇宙给与人类的恩赐!

上述是对物理概念的交融,下面谈谈与数学的交融。

 

二、          与经典数学体系的交融

 

对于新概念与数学方面的对应,这里仅对现代数学与自然对应的若干“不足”,提出几个较为突出的,已经解决的问题。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述与数学中的代数、逻辑、几何的连接。以修补数学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介绍如下几点:

(一)代数、逻辑学方面:

1)现代数学对数系分类中,0被归入有理数,并作为具体的运算而存在,这样的分类不利于数学与整体自然的对应描述和整体认识。在参考 书中,0 是人类对“无知”数的表达,应被归入“悖数”的分类。当然,对一个特定封闭系统的研究中,0 的经典数学方法仍有相对的现实意义。

2)在抽象代数方面,虽然有幂变换、对偶、映射、射影、拓扑、集论等理论体系,但没有引入参照系、观测系与结果值等价的整体系统变换运算方法。在参考 中,建立了普适定理是对这一不足的弥补。普适定理的核心是:任何观念、空间、维数、函数、变换、数据、实事、结论、等式都必须赋予相应的观测系及参照系。

3)在集论方面,集论不完备是数学史一项重大逻辑不完善的问题,曾经动摇过数学这座美丽的宫殿。在参考 中建立了三元完集定律,不仅彻底、简单地修复了集论的不完备,而且为人类的局限以外之事件建立了悖子集[O]。也就是一个完备的集合应该是 这个完备的集合就使数学集论逻辑的严密性得到绝对的完善,使“数学用来表达宇宙”这个历代数学家们所追求的理想成为可能。

(二)在几何方面:

点、线、面、体的均同性和原点的绝对静态是经典几何学的基础。在本文,经典的几何被认为是静态的空间几何,是一元三维空间。在参考 中,建立三元的动力空间实体的几何模型,用三元几何对应了宇宙的存在方式,并用新概念的三元几何体系来包容经典的一元三维几何体系。这个新概念就是三元九维几何体系。

如果与经典几何相比较,三元几何体系是描述现实空间的实体几何,是含有动力空间的现实几何。而经典的几何是0动力的“真空”理想空间几何。

由上,我们把新概念与经典的数学物理进行交融后,下面我们用新概念与科学历史部分著名的观点,如“超距”、“暗能量”、“对称性破缺”、“宇宙背景图”等等名词进行实质性地交融。给出动、力、空三个存在事件与当今各种物理名词的交汇。

 

 

 

                   三、  与近代物理概念的交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当代物理概念与动力转换新概念的交汇和统一,我们把宇宙整体存在结构的示意图作出如下,并在图解说明的同时完成主题的内容,对:暗能量、不确定性原理、混沌、宇宙背景图、对称性破缺、生物手性、红移紫移现象、反物质、真空、黑洞等现代物理名词作统一的交融。

当然,对于科学史一直未能给出统一观念的经典物理量如:时间、空间、真空、质量、力、以太、超距也给出相应的解释。

(一)宇宙基本结构示意图

1)最简抽象图示及说明: 

 

              宇宙动力同步轨道空间场1                 

             

 

 

 

                                             

 

         B                                       

                                               无穷的静态空间、真空区

 

          3

       C

                                             

 

                   2

宇宙边界

同步空间场存在各种大小恒星系星

0动力空间

人类可观测到循环空间区域V0

内轨紫移区

 

 

 

 

 

 

 

 


 

 

 

 

 

3         

宇宙中心

 

 

 

3         

                                                                       

                                                                       

      N4

 

 

 

3          

 

 

 

 

3         

   A                                                                   

                                                                        

内轨红移区V+

 

 

外轨红移区V-

 

外轨紫移区

在同步空间运动中产生局部叠加的引力场

宇宙强动力交换区2

 

 

 

 

 

 

 


 

 

 

 

 

3         

 

 

 

 

3         

 

 

 

 

3         

      

 

 

 

 

                               宇宙抽象模型图1

结合上图,从宏观视角上宇宙可以分为3个自然存在区域:

a)人类世界仅是这个茫茫同步空间场的极小一部分。即图中循环动态域的V0部分。

b)宇宙中心与稳定的同步场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强动力交换区域,如上图2

c)最大的动力中心和零动力空间就是宇宙中心和宇宙边际。

  上图的0动力空间、静态空间、真空都是宇宙边界,边界之外被视为无穷的0动力真空。 V0区域是人类窥视到的宇宙空间区域。宇宙中心、强动力区和真空是不出现在人类视野而存在的空间。也是人类视觉永远到达不了的形而上空间。上图的真空不同于目前物理学上“经典的真空”,因为从上图可以看出“经典的真空”不空。只有透过对实证空间的科学演绎和逻辑思辨才可以推论出宇宙中心、真空这两个超越人类视界空间的存在。

目前人类通过望远镜看到深空星系的红移和紫移现象可以从图中得到客观合理解释如下:

1的同步内轨(V+)和外轨中的(V-)是人类通过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的深空,根据自然空间的动力原理,速度(V+>(V0)>V-);由此可见,深空的运动空间与(V0)空间是互动的,这种变速互动就构成了红移现象。而图1两个内外轨紫移区部分空间是与(V0)空间相互接近,从而构成了紫移现象,这样就解释了关于星系加速远离的红移和接近的紫移问题。另外,用大尺度的观测可以知道,(V+)、(V0)、(V-)所在的空间离宇宙中心距离不同,所以力场不同,由“力等效于加速度”也可以等效解释红紫移问题,这种等效弥补了人类对自然表象认识的不足。

由于受星系量在空间的自然的概率分布,红移和紫移在数量上也是动态的,但就目前空间的动态,相对远离我们的星系是占绝大部分的。所以红移星系是高于紫移的数量的。由于是大尺度观测,红移星系和紫移星系在量级上的转换是由宇宙星系自然动态分布所决定的,是一种大尺度、周期长的动态改变,在几百年、几万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内出现转换是可能的,而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只是近百年内的事件。

简言之:用大尺度看空间,宇宙内空间是相互动态分离的,这是宇宙空间轨道动力所形成的自然存在。所以,在深空看到多数星系远离我们是当前星系分布存在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没有更大的视野来判定将来红移或紫移的数量多寡。红移和紫移的变换是宇宙的大周期变化。当前,人类观测这个现象只是这种大周期极小的一部分,用短期的现象概括和包容宇宙的存在方式为时太早。

更深层次的应该用宇宙动力存在的自然原理来看待自然的现象,而不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宇宙的动力转换关系不可能使宇宙集合成一体产生大爆炸,而是存在和谐的动力相互循环的动态空间。这,从量子的理论可见一斑。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类可见部分的宇宙空间结构,把眼光拉回来,我们在图1的基础上再作宇宙各空间循环嵌套的示意图2如下,以理解星系相对稳定的运动轨迹。

 

 

 

 

 

 

 

 

 

 

 

 

 

 

 

 

 

 

 

2)宇宙循环嵌套结构示意图:

 

 

                           

            

 

 

 

                                             

 

        B

                       真空                 

 

各种动力轨迹相对定位,椭圆长轴指向下个大的动力体

 

 

 

 

3         

 

 

 

 

 

3         

 

 

 

3         

 

中心的强动力交换区

 

    N1

                

交换区强烈动力反应是天体空间不确定的渊源

                 

 

 

 

 

3         

 

 

 

 

3         

 

地球

月球

人类视界循环天象

 

 

 

 

 

 


 

进动方向中的各种星系

                                                                       N9

 

 

 

3         

 

 

 

 

3         

 

 

 

 

3         

                                                                        N8

太阳

  

 

 

 

 

3         

   A                                                                    N7

N5

 

 

 

 

3         

                                                                        N6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深空

N2

 

3         

N3

 

 

 

 

3         

      N4

 

 

 

3         

 

 

 

3         

 

银河系

河外系

运动向产生

对称性破缺

 

 

 

 

 

 

 

 


 

 

 

 

 

3         

 

 

 

 

3         

      

 

 

 

 

3         

 

 

 

 


 

宇宙嵌套循环示意图2

下面对图1、图2进行简要的说明:

1)图2中从N2N9的天体嵌套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循环描述,没有准确的比例界定。

2N7N8N9示意性地表达了银河系空间区域。

3)准椭圆循环轨道的长轴指向问题:在一个小循环运动体系,比如太阳系中,地球相对于太阳运动的轨迹是准椭圆的轨道,其长轴箭头指向下一个更近或更大的动力体星系中心。这是因为下一个更大或更近星系的动力影响所致。地球更精准的运动轨迹由宇宙各星体动力分布集合作用所决定。

4)力的问题:任何在“天”中的星体都有相对于宇宙整体运动而受到的推动力,而受这种推动力所产生的运动又在星体表面产生局部的引力。各物体的相对运动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力,并与运动的方向有关,这在电磁物理、粒子物理实验中可以获得实证。地球自转是宇宙旋转运动产生扭力所致,而引力是地球与宇宙整体相对运动的体现。

5)周期性是动力交换的体现,圆周运动就是秩序、确定性、必然、周期、时间、频率等等。动力交换会产生循环的动态环境,由此存在周期性。

6)非周期性的不确定现象是源于宇宙中心与同步空间交换传递的结果,这种径向动力的影响是人类视界不能感受到的自然动力交换,它使人类产生以太、引力子、暗能量、超距、宇宙背景图等名词来描述动力的径向交换。

7)整体运动方向问题:大尺度运动方向和速度产生对称性破缺、电磁手性定则、生物手性、红移现象、反物质等物理名词都是与宇宙中心相对运动的方向性问题。正反向相对运动产生引力和斥力,电极、磁极性、超导体是运动方向与力极端问题的表现。

8)关于黑洞问题:本文已述,宇宙所有的问题都是动力的大小和组织问题,黑洞是人类看不到的极限动力,这种大动力不只在于它的体积大小问题,而是关于动力与体积的比例问题,所以,黑洞是“动力空”的量化比例的质变问题。一颗高速的子弹我们就看不到,况且高速原子自旋的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原子核可以认为是极小的黑洞。任何一个自转的星球中心都存在广义的黑洞。

9)反物质问题:宇宙同步场是一个秩序有向的运动,当一颗粒子以反同步场高速运动时,超出一定的动力抵消自然正向动力并有足够的能量时,产生了反物质,但这种反物质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被自然正向动力所抵消。这就是反粒子的寿命极短的物理现象。当然,如果愿意认为在我们的正向宇宙存在一个反向宇宙与之作相对的运动,宇宙存在方式按天文学中的双星结构运作也可以满足宇宙存在的动力关系,只是这个实证将更加困难。

10)关于时间的均匀流转:人类定义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国际SI定义原子的周期运动次数为秒。可见时间是对运动的描述。人类所见到的“天”都是围绕着宇宙中心运动的,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运动轨道,整个大尺度轨道存在相对于宇宙中心的内轨和外轨,由于人类与这个看不见的巨大轨道一起高速运动,任何人类可见的相对运动与地球相对于宇宙中心运动的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以致可以被完全忽略,根据时间是对运动的描述,结果就使牛顿产生了均匀流转的数学时间观念。

11)质量破缺问题:从上面分析中,不对称性破缺、测不准原理和质量破缺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也就不存在独立的质量,质量是与外界共通动力量化的一种有向动力,是动力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因此粒子的动力(质量)与外界动力是不能分割的。所以,宇宙内不存在与外界无关的独立基本粒子就是质量破缺的根源。

在上面图中,宇宙中心和同步场的边界存在激烈的动力交换,通过径向的动力传递,使人类产生了不确定、概率、云计算、偶然、混沌、深空星系的对撞、蝴蝶效应等等名词和现象,地球气候变化无常也有其不可见的动力交换的因数。

一年中的四季,是太阳系内的一种稳定的大周期,而每年四季中天气变化的不确定与整体宇宙动力交换动态是相关的,是一种确定中的不确定。确定夏天温度一定比冬天高,是太阳系内周期的确定性。不确定无规律的是每一天的温差、每年气候的不雷同。

不确定含有太阳系外、整体宇宙动力交换的偶然。这种偶然仍然是人类看不到的动力交换叠加的必然。

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就是宇宙整体动力交换不能被人类所全部确定的所带来的结论。

最后,我们探讨宇宙中心理论在科学技术中能为人类带来什么现实意义,如何通过该理论的技术升华为人类造福,通过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来转换物质结构。

揭示物质结构是人类科学四大难题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下面专门的一节用动力观来描述物质结构。

 

 

                       四、  物质结构

 

经典物理在微观上摆脱不了基本粒子独立存在的观念,所以,物质结构成为了一个世界难题。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这样一种直观的物理概念是使物质结构得不到统一的原因,是把粒子和宇宙整体的动力交换关系割裂开来所产生的结论。

在宇宙中心理论里,我们认为物质就是动力量化质变的空间。而且这个“动力量化空间”(粒子)与整体宇宙是息息相关的动力交换事件。

“物质”是自旋动力组织在特定空间中的表象在人类感知觉的反映。是一定量化的“动力空间”在其所占的空间的平衡稳定在人类感知觉的体现,是与宇宙整体动力秩序相关在人类意识上的表象,人们把它视为粒子自旋结构和组织结构。粒子自旋结构的“动力空”量化理论可以充实经典的粒子物理和量子论,“动力空”组织结构可以对自组织理论和分子动力学直至结构生物学进行补充。

“物质”是一种“动力量变到质变不连续的动力空间”,人类感知觉只对其表象有反映。只有这样的物理概念才可以使经典的动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得到完美的统一。

当我们理解了物质结构的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时,如何顺应自然,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将使人类获得无穷无尽的物质资源。

 

小结

 

本文是在对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全面解读下,带着对整个自然和人类关怀而作的一篇宏观短文。该论文的几个要点复述如下:

   在自然方面,文揭示宇宙自然存在的一个原理是,力和运动的相互来源、转换及组织,并互为因果关系。这种最为本质的互为来源的转换构成宇宙存在的动态空间和宇宙守恒,并由此推及宇宙的中心结构。

在逻辑方面,出了科学因果的分析只能用来解释宇宙内动力两者之一存在的组织因果,宇宙内的动力是共存的整体事件,科学不能推及整体宇宙动力起源的因果。仅有求解独立的运动或力及动力的组织,也就是动、力是互为因果的事件。人类科学求解的结果和参照系、观测系的整体设定有关。

动力互为因果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极限,人类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知道为何动力会互为自给存在。这是逻辑的极限。

在哲学方面,提出了宇宙是动力自洽存在,而不是因果来源的存在。指出了宇宙的整体性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任何“独立物质”都是与宇宙整体动力相关存在的物质结构。

在数学物理方面,建立了与宇宙对应的数学、物理模型,详细内容在参考 (也称《宇宙中心说》)或网上 索阅。

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难题:动力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各种稳定的“实体”,:光子、电子、原子、分子结构、星体及进一步形成动植物等有待科学实验来进一步揭示,除了动力的质变量值,它也与运动复杂的有向性相关,相对于宇宙中心的有向性运动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是人类难于确定的问题。

期望这些新的思路和发现能为完善人类对自然的合理认识、为共建地球家园和智慧宇宙贡献出自己的点滴心得。

 [部分参考文献]

[1]江一泉著《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宇宙中心说)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7

[2]数学手册编写组编著《数学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

[3]张三慧编著《大学基础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牛顿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2006.1《光学》2007.1北京大学出版社

[5]哥白尼著《天体运行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6]爱因斯坦著《侠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7]笛卡尔著《笛卡尔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8]韩民青主编《千年伟大思想家》济南出版社2005.8

[9]科学难题编写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6

[10]李喜先主编《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2005.1

[11]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7

[12]吕陈君主编《心灵简史》《智慧简史》《宇宙简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

[13] 学问社区网站:http://blog.51xuewen.com/jiangyiquan

作者简介:

姓名:江一泉.出生年月:1959.6. 性别:.学历:大学.

研究方向:基础物理学、宇宙学、数学、哲学、心理学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18965652393

地址:福建泉州市新街后驿内巷21

 

姓名:杨艺敏 出生年月:19844. 性别:女.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数字水印、图像处理.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