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两所小学——朝阳区的安慧里中心小学和西城区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相继在人民大会堂庆祝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虽然是以小学名义举办的活动,但两校所在的区教委、北京市教委、教育部官员及相当多的副部级、正部级甚是更高级别的官员均出席了孩子们的庆典活动。
两校的活动各具特点。
安慧里中心小学的特点是演出具有高水准。该校的演出是人民大会堂首次接待的一场专门演奏儿童题材原创作品的音乐会,也是学校16年来“以美立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展示和成果的汇报。说“原创”,是因为孩子们演出的8个民乐曲子全由安慧里中心小学师生或该校聘请的民乐专家创作。如果你闭上眼欣赏这场演出,你也许真想不到这些天籁之音竟然出自于8岁到12岁的孩子之手。
事实上,安慧里中心小学的民乐在完全能代表北京市和中国小学生民乐团的最高水平。学校民乐团连续8次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集体一等奖,4次蝉联教育部主办的中小学艺术展演集体器乐比赛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当200余名孩子一次次起立谢幕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孩子们真有小小艺术家的“范儿”。
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谦虚地称自己的学校还不是名校,只是在超名校迈进。在我看来,有这么一个高水平的民乐团的学校足可以称得上是名校了。学校900多名孩子,四分之一的孩子都是乐团成员,可见艺术教育的普及率够高。通常,学科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于德育;德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求助于心理学;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尝试求助于艺术教育。看来,艺术教育是教育的新高度——你见过艺术修养高但品行恶劣而且成绩一无是处的孩子群体吗?如果北京重新评定市重点、区重点校(当然不可能),安慧里中心小学应该榜上有名。
北京实验二小的“以爱育爱 共谱爱的旋律”第八届艺术节音乐会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则有另一种意义,体现了名校长李烈的匠心——学校8000多人全部参加了演出,凸显了庆典活动的全员参与性。节目设计别具匠心:舞台上的第一个演出节目结束后需要第二个节目的演出人员上场时,主持人让坐在观众席的一年级全体小朋友原地集体表演起节目来……这样,6个年级的孩子们全都表演了节目,与舞台上的同学相互呼应,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老师们也集体表演了节目。更令人欣喜的是,250位家长组成了临时合唱团,在舞台上唱起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老歌。尤其有意思的是,家长们“成分复杂,有的是保姆阿姨,有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有的是孩子的父母。当家长合唱团齐刷刷站在舞台展现风采的时候,实验二小和谐的家校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