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市场路在何方

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巨头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际,中国电动车正悄然成为跨国汽车厂商销售业绩的主要增长点和全球汽车市场中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展望电动汽车市场的前景,并从政府、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不同层面多角度地剖析中国电动车市场,可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来共同培育。
减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减轻环境的压力,并探索未来的大城市交通模式,电动车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应该会在节能减排方面给城市决策者带来很多的灵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超大型城市将稳步地进入到一个电动汽车的时代,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有望在近几年达到5%至15%。这样,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像上海这种大都市,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极有可能达到10万辆。
政府的“补贴” 推动了市场的增长。一般人可能会习惯性地认为,如果政府不提供补贴,消费者未必有热情去尝试电动汽车。对市场增长而言,早期的政府补贴当然重要。但是,大幅度的购车补贴并不见得会直接带来电动汽车的爆发性增长。直接原因在于消费者有更多的其他的购买障碍,如电动汽车的续航历程、安全可靠性等等。针对这些购买障碍,政府其实是需要有一系列(除现金补贴外)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就像一套组合拳的形式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为电动汽车族提供一些交通和停车的便利,对产品质量实行更严格的认证等等。
还有一些人比较普遍的认为,电动汽车也要跟传统汽车一样,需要一个非常密集的类似加油站式的公共设施。这可能需要增加数十亿的早期投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电动车购买者更关心在住宅小区内建设可靠的隔夜充电设施。这样的充电设施,再加上一些智能化的功能,让大家能够选择在波谷的时候充电。这样用起来,电动车主会感觉更放心。在早期的充电设施的设计中,如果能够以社区的隔夜充电设施为主,在公共停车场、提供中速充电站和公共的快速充电站作为补充,这样的充电格局可能是对资金的最有效的利用。
率先购买电动汽车的并不是一些对价格敏感的入门级低端消费者,而是那些时尚环保者和驾车成本敏感者。对电动汽车主来讲,汽车在街上的回头率很重要,也就是说,有一个独特的、非常现代的外观设计。他们还需要有非常出色的加速性能,也就是平常说的推背感。
因此,要拉动市场,政府要实行补贴与其他非货币激励措施并举,并与企业紧密合作来进行市场的早期推动。政府可以为消费引导提供政策的支持、提供教育的支持;而企业能够以更多的车型让消费者试乘试驾,充分感受新的产品。电力部门也可以把基础设施的建设添加到整个的大的推进时间表里来。除了财政上的补贴,政府层面还可考虑很多创新型的激励政策。政府可以对那些率先使用电动汽车的家庭,奖励电动汽车主一些年用的租车券,满足电动汽车主远郊出行的需求。这样的辅助措施和宣传对电动汽车的早期发展推动其实是很有利的。当然,教育和引导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随着更多的新能源品牌和车型进入到大城市,政府应该逐步地加大对品牌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最后,消费者也要理性地把自己的车型需求和城市不同的通勤需求相匹配,把私车使用与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理性地相结合,那么,在早期电动汽车需求与消费者行为的匹配上,吻合度会更高。总之,对于未来城市交通模式的探索,不仅是政府的工作,可能也需要一代人用较长的时间去理解、去尝试,并引导周边的人一起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