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需要的不只是被动防卫


校园安全,需要的不只是被动防卫
                                           杨亚臣
短短1个多月时间内,国内连续发生四起校园砍杀事件:4月29日,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4月28日,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4月12日,合浦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3月23日,南平郑民生杀8名小学生。当人们还沉浸在巨大的阵痛之中,4月30日再发校园惨案,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校园,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山东潍坊血案”、“江苏泰兴血案”、“福建南平凶杀案”、“广东雷州血案”一起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担忧。面对这种恐慌和担忧,许多人激进的表示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还有人表示要加强防范措施,增强保卫力度,还有人建议加强立法工作。但是,这样就能禁绝此类校园血案发生?这种事后弥补的被动式防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值得商榷。
事件曝光后,媒体纷纷聚焦公共安全,大规模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有媒体从业者却提出,不应对此类“校园砍杀”事件进行频繁报道,因为媒体密集的报道可能引发“示范效应”,使越来越多“潜在危险人物”效仿、以身试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当得知潍坊校园惨案发生后,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他在效仿,借机引起重视,达到某种目的。
照此说来,确实不该这样频繁的报道,就像应使用马赛克一样有所保留。然而,保留却可能导致更多问题被忽视。
或许,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去探讨此类校园血案频发背后的根源,去平衡事件背后的利益纠葛。这种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案件中,实际上暴力所针对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任何一个人,都成为了可能的受害者,所有人就有理由、有需求去对其进行关注。在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件中,对真相的不知情,将会造成恐慌的蔓延、安全感的降低、社会信心的丧失以及偏激的观点。 这种无知的讨论无益于事件的解决,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解决的道路。
事实上,只有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社会的讨论才能有效展开。的确,这有可能产生对犯罪行为方式的“示范效应” ,但犯罪心理学研究也同时表明,大部分潜在的“犯罪人群”同时存在“病态性心理疾病”。首先,这类人群是社会的少数,其次,他们需要公众的帮助。 如果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示范效应”而不对事实进行充分报道、犯罪者的经历、动机不被曝光,公众对事件的讨论就无法有正确的开始,更无法对事件进行有益的分析及反思——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许远比“诱发”更多同类事件大的多。
凶杀案件中暴力、刺激的细节,无助公众参与讨论并不起必要作用,还会加深公众的不安。最需要知道的、最能让公众受启发的,是与案件背后原因直接相关的事实而非细节本身。
由此,包括一个案件会否引发效仿、他们为什么选择对社会进行报复,社会需要知道,进而才能启动社会反思,尽量避免下一次悲剧的发生,这才是能够把握事件发展方向的关键,也是一次解决问题的主动进攻。
   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面前,坚持直面事实或许才是应有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能帮助公众尽量了解真相,也是公众对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基础。让事实得到最充分的曝光,才能让有价值的反思成为可能,只有深刻反思,保障校园安全才能由被动变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