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落日 第三章 (13)蒋经国与国民党的民主化转型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三章 蒋经国主政台湾

蒋经国、蒋纬国身世之谜  (13)

 

                  蒋经国与国民党的民主化转型

 

19731112日,蒋经国在国民党第十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五年之内完成九项重要建设:南北高速公路、台中港、北回铁路、苏澳港、石化工业、大制钢厂、大造船厂、铁路电气化和桃园国际机场;后来加上原子能发电厂,总称台湾十大建设,这是蒋经国对台湾的最大贡献。

当时国际物价大幅上涨,岛内有人认为搞十大建设太冒险,可蒋经国却坚决表明态度说:“十项重要建设的完成,将使我国(指台湾)由开发中国家成为开发国家。我们深知,十项建设的同时执行,就现阶段而言,对于政府和人民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但是,为了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变经济结构的形态,使国力加强,我们就必须勇敢肩负起此项无可规避的责任。这不是我们固执,而是我们深切了解,如果不明确地把建设目标订出来,因循下去,可能十年二十年还不能有明确的方向道路。今天不做,明天必将懊悔!现在,工作的目的既已公诸国人,我们必须汇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197545日,蒋介石去世,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主席,三年后又成为台湾“总统”。他上台后推出“政治革新”,大力反腐倡廉,任用新人,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对社会矛盾,采取相对温和的解决办法,并明确提出以“一步一步来”的渐进方式向民主与法制过渡。这样,台湾社会开始步出专制独裁的“白色恐怖”时代,进入到比较开明的“威权政治”时期。

蒋经国不愧是接受过苏联共产党的教育的国民党人,他生活朴素,深恶腐败,要求自己的子女不得经商,规定各行政部门停建办公用房、严禁公款吃请、官员不得出入娱乐场所,并派警察到这些地方去检查。他还亲自过问一批经济犯罪的大案要案处理,惩办了“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高雄市长杨镏金虎等人的贪污案件,其中一人还是蒋家的亲戚,他也毫不留情。

1985年,全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因官商勾结,非法放貨,赞成巨额亏空而倒闭,案件牵连到国民党许多高级官员,导致蒋经国最亲密的助手、国民党秘书长蒋士彦被迫辞职。“十信弊案”对蒋经国刺激很大,他终于认识到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治理腐败,那么“党员都会流失”,总有一天“人民会抛弃党”。

利用黑社会和特务统治,来维持专制独裁的政治体系,是国民党、蒋介石的老办法。在蒋经国主政时期,又发生了国民党特务勾结黑社会暗杀旅美作家江南的事件。此事成为国际间轰动的大丑闻。蒋经国不得不下令严厉查处,结果“情报局长”汪希苓和陈启礼等凶手被判无期徒刑,与此有染的蒋孝武则被变相放逐到新加坡而退出政坛。此事使蒋经国进一步感到,如果不加快“民主化”进程,他推行多年的革新事业及自身历史形象有毁于一旦的可能。

当时,祖国大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改革开庭,经济发展迅速,亿万民众脱贫致富,社会进步很快,使蒋经国看到了祖国统一“既不是梦想,也不是幻想”,如果有一天台湾能与日益强大的大陆结合,则“中国会有伟大的未来前途”。

其时台湾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且贫富差距有所缩小,全岛早已普及义务教育,中产阶级人群不断增多,公民社会意识蔚然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渐渐成熟。

19851225日,蒋经国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宣布蒋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次年3月,他又主持召开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要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把中央民意代表及机构改革、省市长选举、解除“戒严”、开放民间组织等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意味着国民党终于准备放弃一党专政,向现代民主政党转型。

1986928日,党外的激进分子在台北圆山饭店集会,临时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这个突如其来的演出,当然震撼了执政的国民党。保守势力的中坚人士认为当时尚未解严,公然触法组党,不容宽纵,主张加以取缔,甚至逮捕相关人等。但这个讯息到了蒋经国那里,他却非常沉着镇定,丝毫看不出有何激动。他做了最后的决定:政府对民主进步党依法不予承认,但不必采取取缔行动。

1987715日,在台湾维持了38年的“戒严令”解除,党禁、报禁等对人民基本民主权利的限制随之取消,台湾地区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8711月,台湾当局宣布了一个顺应民心的政策,那就是开放岛内居民赴大陆探亲。112日开始实施,委托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着手。

红十字会总会准备了1万份申请登记表,从112日开始3天之内就被领光,不得不临时加印10万份以应需要。开放探亲没几天,就有数万台湾居民申请前往大陆旅行。官方起初限定的旅行目的为“探亲”,但这个限制很快便被突破,成千上万的台胞(包括台商)涌向了海峡对岸,很快,台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大陆冒了出来。

1988113日,蒋经国在午睡中突发胃肠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病故。中共中央发了唁电,对他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

后来,台湾局势日益演变,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蒋经国生前曾写信给他的好朋友严灵峰,表示台湾毕竟不是他俩久居之地。这说明蒋经国始终心系大陆,虽然他说过他也是一个台湾人。

    蒋经国最大的错误,就是重用了李登辉,并选择了李登辉作为继承人。李登辉曾是共产党的叛徒,后来也成了国民党的叛徒,是个台独分子,他上台后大搞台独活动,使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变得困难和复杂了。

 

 

                   穿梭于两岸的神秘使者

 

    在国共斗争中,有许多人曾是双边阵营共同认识信任的朋友,他们很自然地担当起沟通双方的密使。

    邓文仪:邓文仪曾与邓小平、蒋经国同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他曾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政工局长,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及“南昌行营”调查情报科(军统的前身)科长,在蒋介石内部圈子的黄埔学生中,戴笠更直接的竞争对手便是邓文仪。

    邓文仪曾与贺衷寒、康泽、戴笠一起被称为“复兴社”的四大台柱而名列第一。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80多岁的邓文仪带团悄悄访问大陆。

    邓文仪到大陆后,常常帮蒋经国传信给邓小平,后因他年事已高,改由曾任蒋经国七海官邸的邓天龙退伍担任传信工作,由日本绕道往北京。接待者是当时中央警卫局局长杨德中中将,后来杨德中是第一个获得上将军衔的警卫局局长。他深得中共第一代元老周恩来赏识,是杨尚昆的老部下。

    1981年到1986年,蒋经国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委派当时在港经商的沈诚,三度北上会晤中共最高领导人,就中未来统一方向等问题进行面对面接触。沈诚是黄埔军校17期毕业生,曾在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工作,担任蒋经国的随从参谋,后以少将军衔退役。

 

    杨斯德:20世纪80年代末,由国学大师南怀瑾牵线,两岸在香港密会。中方代表是前中共中央台办主任杨斯德及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台方代表则是李登辉的亲信、“总统秘书室主任”苏志诚及健委会主委郑淑敏,此二人同时为南怀瑾的学生。

    杨斯德长期在军队(三野系统)中任“敌工部长”,“淮海战役”中,他奉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之命,任总政联络部部长。邓小平亲自主持大陆对台工作后,具体对台政策都是经过邓小平批准,有些政策还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张荣恭:后来李登辉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秘密联系,由李办的苏志诚与江办的重要人物充当核心枢纽。双方曾在香港、澳门、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对话。

    台湾方面由有军情背景的曾永贤、张荣丰统筹,后来增加张荣恭。大陆方面则由解放军总政联络部部长叶选宁负责。19951月,江泽民发表“江八点”后,张荣恭赶赴北京,向国台办研究局局长邢魁山探底。19988月,辜汪上海会晤前,张荣恭奉苏志诚指示访问大陆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海协会长汪道涵。19998月,张荣恭奉命密访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长邢魁山。

 

    政商学人物传声: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俞大陆之行,有一番酝酿和讨论铺垫的过程。

    连宋二人在正式决定参访大陆之前,就曾透过台湾到大陆来的各阶层的人士,向大陆传递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与立场。这些人士,有的是国亲两党的政治人物、党务主管,有的是与连宋有交情的企业负责人,还有的则是以学者、媒体主管的身份,传送一些有关连宋的讯息。

    在国民党方面,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张荣恭和以学者身份赴大陆的国民党“国发院院长”关中等人,经常往来两岸扮演了“触媒”的角色;亲近国民党的台湾工商建研会会长郭台强,被视为台湾工商界中替国民党传话的管道之一;而具有“泛蓝”背景的学者、媒体人士,也发挥了沟通理念的作用。

 

                    蒋经国派特使往大陆

    1981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当局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蒋经国原机要秘书沈诚。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湾请示蒋经国,蒋经国表示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叶剑英要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共的和谈诚意。

    在香港经商的沈诚,是蒋经国经过深思熟后,派他北上会晤中共最高领导人的。

    沈诚1921年出生于浙江,从黄埔军校17期毕业生后,成为了蒋经国嫡系青年军中的一名师长。台湾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后,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工作,担任蒋经国的随从参谋,后以少将军衔退役。1949年他随国民党一起离开大陆去台湾。1980年前后,沈诚从军队退役,来到香港,出任《新香港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

    19818月的一天,香港一家国货公司的负责人给沈诚送来一份“邀请书”,邀请他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地点在北京,时间为1010日,署名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叶剑英。

    在接到请柬的三天后,沈诚专程去了一趟台北请示蒋经国。

    蒋经国对他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蒋经国嘱咐他,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报备”一下。临别时,蒋经国却例外地交给沈诚一个私人任务,希望沈诚能抽空去一趟溪口看看那边情形,最好能拍摄一些现场照片。

    1981925日,沈诚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阔别30年的故土。930日叶剑英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的身份,对台湾发布了有名的“叶九条”。103日,叶剑英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约见沈诚。

    沈诚在抗战胜利后和叶剑英在北平“军调部”时期共过事,如今离那次见面差不多快35年了。

    叶剑英向沈诚解释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并委托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央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1982106日,沈诚第二次来到北京,邓颖超在北京接见沈诚,探讨国共和谈问题。沈诚暗示“今天台北的气候,还不是谈判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