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


  今年三月“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移动集团高调宣布,以398亿元获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其目标是推动手机支付的发展。一时间,对于中移动此举的质疑迭起,至今未绝。

  

  质疑的首要问题是:手机支付业务应该如何运作?最显然的方式是,消费者的钱放在银行,电信运营商提供银行支付的通信手段,二者各司其职。毫无疑问,这既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有助于电信运营商的“增量增收”以及银行业务的发展,肯定是一项消费者、运营商和银行“三赢”的好事。但是,中国移动的作法却不是这样。它要消费者把钱放在中国移动的手里,这就难免使人怀疑它“醉翁之意不在酒”,企图借手机支付的名义进入金融领域。众所周知,中国移动目前有五亿多用户,如果每个用户买东西的钱有100元存放在中国移动手里,其总额就有500亿元以上。但是,中国移动又不是金融机构,不受中央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这就必然使如此巨额的现金在我国金融体制外“体外循环”。再进一步,如果中石油、国家电力等各行各业的垄断国企都把自己的消费卡作为全社会通用的支付手段,我国的金融秩序岂不天下大乱?对比近年来的多起非法集资案,如果说“非法集资罪”是非金融机构的社会集资,那么中国移动的这种作法又是什么?如果对于民间的非法集资要依法重判,那么对于中国移动的作法又应该如何处理?

  

  第二,消费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护?对于中国移动如此得来的巨款,金融监管部门却无法对其使用加以限制。即使它自己承诺分账管理,也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保障。中国移动今天财大气粗,消费者的钱放在它手里,似乎问题不大。但是,随着电信竞争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带来的挑战,谁能保证中国移动不会有朝一日捉襟见肘,甚至走到穷途末路?届时,谁来保障消费者资金的安全?退一万步说,如此巨额资金每年的利息也十分可观。难道中国移动就把消费者应得的利息,这样“笑纳”了不成?

  

  第三,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是否意在“垄断延伸”?众所周知,我国前年进行的电信重组,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打破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中国移动如果仅仅是为了促进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完全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但是,中国移动在成为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之后,必然与浦发银行形成天然的排他性协议,拒绝与其它电信运营商合作。其结果,中国移动将不仅在电信业一家独大,而且必然利用自己在移动通信业的绝对优势,力图成为在整个金融电子支付领域内的一家独大。若果真如此,将来是否在金融领域也需要进行重组来打破它?

  

  第四,中国移动是否有权进行这种投资?香港的李嘉诚用自己的钱投资,谁也无权过问,因为钱是他自己的。但是,中国移动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其资产归根结底属于人民。按照国资委的说法,大型国企发展其主业,是为了保证国有资本在国家经济命脉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这次中国移动动用的资金高达近400亿,却投资于跨行业的副业,而且投入业绩、实力都属二流的浦发银行,折合全国人民每人“被投资”了三十多元。对此,中国移动集团自己也显然心虚,所以才用广东移动作为自己投资的替身。与其如此,何不把中国移动这些多余的资金收缴国库,用来填补政府今年的财政赤字?

  

  第五,手机支付的技术标准如何制定?毫无疑问,手机支付的顺利发展,必须有我国统一的自主技术标准,并兼顾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在以上根本问题尚未解决之际,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遇到种种障碍,甚至再次出现“国标”与“行标”的对立。尤其是这次,中国移动坚持采用与银联或其它电信运营商不同的技术标准,明显是利用自己在移动通信业的优势地位,以自己的企业标准代替国家的统一标准,由此达到自己一家独大的目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听凭中国移动为所欲为的“放任自流经济”,必须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必须服务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带来的种种问题,已经到了各有关部门必须立即解决、刻不容缓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