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翁牛特举人赵玉丰及其《泥莲书室文集》



  
  清代翁牛特举人赵玉丰及其《泥莲书室文集》
  
  李俊义
  
  
  一、赵玉丰家世述略
  赵玉丰,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二月初八日(一八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始祖赵成,原籍直隶顺天府三河县(今三河市,属河北省廊坊市),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迁居山东青州府昌乐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赵家庄[一]。其祖上有功名者颇多,其族人传略有二十九人载入县志[二]。太高祖赵运昌,字祯符,庠生[三]。高祖赵以爵因赌博输钱,无力偿还,于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迁居赤峰[四],给蒙古人种二八地(耕种的地一般按蒙古人得“二”,汉农得“八”分成,称“二八地”)。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设乌兰哈达厅;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清政府允许开垦乌兰哈达厅的荒地。赵以爵见四道杖房这一带土地肥沃,且能灌溉,遂回山东老家变卖家产,兑换成白银,领租了五十多顷平川荒地。曾祖赵景原,字介繁,太学生。“性慨爽,才略过人。年三十馀,以岁祲,偕兄弟奉母及甥桑辉就食塞外”[五],后成为杖房川的首富,牛马羊成群,粮食富足,家中使奴唤婢,宅院、仓库、碾磨房、牲畜棚圈等应有尽有。凡山东老家之“贫出塞者,皆就食焉。又量其才,授以生理”[六]。祖赵振纲,字慎义,贡生,例赠文林郎[七]。胞伯祖赵敬立,于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主持修建赤峰文庙(位于赤峰头道街东段路北)[八]。父赵滋楷,号梅溪,太学生[九]。
  赵玉丰早年继承祖业,经营田产,后家道衰败。他刻苦自励,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八月应己未恩科顺天(今北京)乡试,考中举人。生前以教书为主,许多私塾专馆争聘其为塾师。他给书斋取名为“泥莲书室”,常在泥莲书室以诗书自娱,吟咏馀暇,亦爱作砚田耕,“牙签排列映春屏,高下花枝插胆瓶;玉版几行临未了,日光徐上第三櫺”[十]。可证明其书法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故其挥毫作书,从容不迫,雅有古韵。尝闻他曾为其姻亲张焕(字尧文,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顺天乡试举人)撰写一副对联:“绿水青山,宇宙间常留春色;左图右史,家庭内永带书香。”[十一]此联字体隽秀,笔力强健,文人气十足。另外,我们从存世的赵玉丰遗墨中,可以看出其字亦有赵孟頫风骨。
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赵玉丰从四道杖房举家迁入赤峰东园子居住。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他病逝于东园子,葬于四道杖房赵家祖茔。
  二、赵玉丰的科举考试生涯
  科举考试,自隋唐以降,至清朝末年,作为官僚阶层的具体制度,成了套在无数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其间,多少举子过此独木桥,艰辛备尝。这一点我们从赵玉丰中举的情况可以略窥一斑。
  赵玉丰幼年在自家办的学房院读书,受业于乡贤张振基、周二酉(庠生)二位先生门下,开始在四书五经堆里打滚。十三、四岁时,他率弟辈到承德府学就读,先后师从于鹿燕苹(字缦云,山东福山人,道光壬辰科顺天乡试中式第二百四十三名举人)、吕升堂(初名衍裕,字皆珊,号椒轩,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生,山东掖县人,寄籍赤峰县,道光辛巳恩科顺天乡试中式第二百八十二名举人,曾为获鹿、清苑等县教谕)、吕敏(字逊斋,山东福山人,道光辛卯恩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张彦云(字纪堂,江苏丹徒人,道光辛丑恩科第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仕保定、承德等府教授)诸先生。作八股,写行楷,吟诗赋。十六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子试),考中秀才,成为一名优廪生。读书人成了秀才,脖子也就套上了沉重的考试枷锁,生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消磨在无穷的考试和苛繁的规矩中。此后,赵玉丰曾八次参加顺天乡试,皆不第。如道光丙午(一八四六年)乡试,他将考试底稿见示于其师张彦云先生,“师许为命中之卷,然堂备额满见遣(指落第),甚为扼腕”[十二]。当时赵玉丰的心情十分难过,“春梦参差又一场,不是黄粱,却似黄粱。短衣孤剑太郎当,来也滦阳,去也滦阳。造榜天过客断肠,越好风光,越不风光,搔头高唱望吾乡,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十三]。悲切凄楚的词句,黯然神伤的感情,形象、深刻、逼真,至今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  赵玉丰精神沮丧、百无聊赖之馀,又替人捉刀代笔,当“枪手”以取酬金。这样被替之人榜上有名,考卷被印成“行卷”(科举考试的范文),在全国公开发行,而自己却与举人无缘。为此,他考中举人后,“春宵无事,偶检程楞香宗师所刊试卷,内有予代笔诸篇,噫,作爱钱之和峤,学卖赋之相如,千里雪泥,飞鸿曾印,廿年尘梦,覆鹿难寻,聊作短吟,以志吾过”[十四]。并赋诗一首,道出了这种冤抑凄凉的感觉:“忽从故纸忆前因,姓字虽非笔墨真;千里惯为弹铗客,百年谁识捉刀人;才如方朔但求饱,赋学扬雄常逐贫;何以利名俱忏悔,幡然归作葛天民。”[十五]这位赵先生只有用惆怅、困顿的诗句来吞下这咎由自取的苦果。
   赵玉丰“所遇不偶,屡踬名场”[十六],心灰意冷,加之家道中落,饱尝世态炎凉,他愤世疾俗,决计不再应考,改弦易辙,“目满疮痍愁下药,身如傀儡懒登场”[十七],“不得已鬻文为活,遨游京洛间,每同人雅集,酒酣耳热,歌啸呜呜,意有所触,则伸纸疾书,于踸踔激昂之际,写骑龙跃马之怀,盖十年不窥棘闱焉”[十八]。
  赵玉丰厌弃功名,此后十多年果然不再应考。咸丰九年,对赵玉丰来说,为不寻常的一年。是年夏,他“有事于滦阳,事毕,买车将北归,戚友辈知之,逼令还辕,就京兆试,乃勉强入闱”[十九]。这次乡试地点设在北京贡院,贡院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贡院又称“棘闱”。贡院内设考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达一百七十二人,其中钦命监临总理内场闱务官二人,总理科场事务官一人,提调官一人,内场监试官八人,东西砖门稽察场务官四人,稽察外场巡墙官八人,考试官四人,内帘监试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督理稽察左翼三人,督理稽察右翼三人,内收掌官二人,外收掌官一人,印卷官一人,受卷官八人,弥封官四人,誊录官四人,对读官四人,总理供给官一人,供给官二人,供给内委官二人,供给外委官二人,监场巡绰官四人,瞭望官四人,督门官二人,委办执事官六十九人,内帘供事八人。[二十]贡院内还设有考棚,分为几十条小胡同,依次以千字文编号,每号分为几十间小房子,叫作号舍。整个贡院有号舍几千乃至上万间。每一号舍高六尺,长四尺,宽三尺,仅容一人坐下,连躺都躺不下。里面所谓的桌椅,其实只是两块“号板”,分别架搁在号舍两边壁上,一块坐一块写,夜间连考,则取下写板与坐板并架,可以临时休息。
  本次乡试三场,每场三天,首场在八月初九日,考八股四书文三篇(各二百字以上)和试帖诗,次场考五经文四篇(各三百字以上),末场考策问若干篇。这三场以首场为最难,盖因“若头场诗文概不中选,则二、三场经文、策问虽间有可取,亦不准复为呈荐”[二十一]。试帖诗为难中之难,试帖诗是五言六韵十二句或五言八韵十六句排律体。清政府规定:试帖诗命题必须出自经、史、子、集,考生必须了解诗题出处,才能写出合格相应的诗篇。况且试帖诗限制僵死、严格,讲格律,限韵脚,内容必须庄重典雅,切忌浮艳轻佻,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手脚。于是他们搜肠刮肚,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勉强为文。笔者曾通读了赵玉丰所作四十首五言八韵试帖诗(俱编入《泥莲书室试帖》中),除少数几首饶有韵味外,其馀大部分诗则拼凑堆垛,诗中塞满典故成语,晦涩刻板,了无生气,令人不忍卒读。自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科考内容由全用八股文而改用试帖诗与八股文相结合,这样另给考生增加了枷锁之外的镣铐。
  这次乡试是比较严格的,参加者数千人。赵玉丰和各地考生按时来到贡院,参加考试,其境况如何,他在一首词中这样写道:“曳青衫被白纻,短短风檐,不管人辛苦,锁院深,沉迷子午,剪烛挥毫,直到更敲五。月初斜,天欲曙,听得冬冬又击龙门鼓,低问谪仙人,可许珠履蹁跹,同拜芙蓉主。”[二十二]
  在这半窗寒竹、冷落荒斋里,赵玉丰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匆匆答完了试卷,认为有一搭无一搭,没有多大希望,“揭晓前一日,幡然返里,其心淡漠如此,至半途,忽闻捷音”[二十三]。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考中的二百四十三名举人中,赵玉丰名列第七十二位,保和殿复试第二等第十名[二十四]。意外的收获,使赵玉丰乐不可支,遂赋诗以志之,诗云:“松州词客太詅痴,乍见泥金喜又疑;九转灵丹刚转遍(余九试京兆矣),朱衣也有点头时。”又云:“惭愧龙门跋浪难,十年鬻赋向长安;至今脱却青衫看,尚有刘蕡泪未乾。”[二十五]寥寥数言,道出了科举考试的艰难和辛酸。
  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西方人把中国封建社会看成是“文凭社会”,认为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学士、硕士、博士。按现在的说法,赵玉丰三十九岁中了举人,已经成了“草原牌”硕士了,可谓大器晚成,也该心满意足了。然而他对科举考试又来了劲头,总想考中进士,尝尝当“博士”的滋味。可命运却偏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中举后,他七次参加会试(亦称“春闱”,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在京师礼部)举行,结果还是屡战屡败。
  按照清朝规定,会试三次未中,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一般每六年一次。所谓大挑,并非经过考试,而主要是看相貌,多取体貌丰伟,年富力强者,其次是看口才,多取言语清楚应对敏捷熟悉吏治者。挑上的人,常常发往急需用人的地方例如治河工程之类以候选知县试用。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赵玉丰赴京参加大挑,并“以在籍练团有功,钦赐知州衔,签分福建”[二十六]。但他嫌路途遥远,又有感于仕途坎坷,兼之禀性骨鲠,耻于阿谀权贵,遂请长假,隐居林泉,久不赴任。“京洛驱驰,忽搔双鬓。归去来兮,鸭子河东,鸡冠山北,歇我轮蹄。何须远上蛮奚,况近日,冬冬鼓鼙,卸却朝衫,换将草笠,未算狂痴”[二十七],“虮虱功名不易求,求来仍是水中沤;未沾五斗先归去,陶令还输我一筹”[二十八],以上诗句正是他当时的心灵写照。
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像赵玉丰这样的举人即使不出去做官,在家也可以号称乡绅,交结官府,包揽词讼,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可赵玉丰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他请长假后,以教书为业,设馆授徒。课徒之馀,笃情于文业,经常与文友门高谈阔论,讲经对章,作诗词歌赋。他才思敏捷,深孚重望,每有述作,如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援笔立就,需劳神苦思之处不多。与其往来的文人,见其诗词文章甚佳,就集股出资,陆续刻版付梓行世。洋洋洒洒近五万言,轰动了当时的赤峰文坛,很多读书人以未见此书为憾事,而见之者,莫不赞美,称其作者为“口北才子”。该书流传至今,赵玉丰亦成为赤峰地区秀才、举人、进士中唯一留下诗词文集的人,这也是他生前始料未及的。
  三、关于赵玉丰的《泥莲书室文集》
  赵玉丰的《泥莲书室文集》,线装木刻纸本(三十二开棉纸,质地薄而松软),系配本,分别刻于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与光绪初年(具体年份不详),凡八卷,合订为四册,总计四万六千三百六十二字。
  《泥莲书室吟草》卷一、卷二合订为一册,刻于咸丰十一年,字用宋体,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双边,行间无格。其中卷一凡二十四叶半,首叶右端有“赤峰赵玉丰庾伯著,江南顾际盛画省评定”字样,收诗九十二首,计六千九百零四字;卷二凡二十二叶,首叶右端字样同卷一,收诗九十六首,计六千零五十一字;江南顾际盛序文弁其首,凡二叶,全文五百六十二字。
  《泥莲书室吟草》卷三、卷四合订为第二册,刻于光绪年间,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单边,行间无格。字体稚拙,较咸丰十一年刻版字体迥异。其中卷三凡二十二叶,首叶右端有“赤峰赵玉丰庾伯著”字样,收诗一百零一首,计六千四百一十八字;卷四凡二十一叶半,首叶右端字样同卷三,收诗一百零二首,计六千零五十字,卷末《岁杪接族祖翼庭先生信并赐鼎甲徵信录一帙寄谢(先生名叔献,道光己酉科举人)》:“展谒风檐迹已陈(壬戌场前往拜不遇,二场幸得同号),琅函忽赐卧云身;名从秘笈徵三甲,节近春筵荐五辛;北海日寻诗酒乐”,下脱字数不详。
  《泥莲书室吟草》卷五、《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合订为第三册,刻于光绪年间,字体、版式同第二册。其中,《泥莲书室吟草》卷五凡二十一叶半,首叶右端字样同卷三,收诗九十八首,计六千五百五十六字;《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凡十七叶半,首叶右端有“赤峰赵玉丰庾伯学填”字样,收词八十首,计四千五百六十字。
  《泥莲书室试帖》全一卷、《泥莲书室杂著》全一卷合订为第四册,刻于光绪年间,字体、版式同第三册。其中,《泥莲书室试帖》全一卷凡十一叶半,首叶右端有“赤峰赵玉丰庾伯著”字样,收五言八韵试帖诗四十首,计三千四百九十二字;《泥莲书室杂著》全一卷凡十六叶,首叶右端有“赤峰赵玉丰庾伯著”字样,收文章九篇,计五千七百九十八字。
  关于赵玉丰的《泥莲书室吟草》,赵之好友顾际盛(字画省,江苏人,时为赤峰县衙幕僚,主持笔政)高度评价其诗:“庾伯之诗,纵横跌宕,不拘一格,而温柔敦厚,要不失三百篇遗意,非历名山大川,复坐寒岩者,未易有此吐属也。”[二十九]
  笔者初见赵玉丰诗文,是日本学者池田哲郎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的一首吟咏红山的诗:“不见奚王帐,红山万劫秋;河声吞赤壁,月色挂丹丘;毡雪汉臣泪,燕支胡女愁;谁能倚长剑,遗迹吊松州。”[三十]因为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笔者遂默可于心,曾发过“但愿一识韩荆州”之叹。后经人介绍,造访赤峰市教育界元老任琪先生,借其手录属赵氏足本的诗词文集,费七昼夜抄竟,乃窥全璧。其诗确实潇洒自然,纵横捭阖,立意高旷且文思缜密,韵味盎然,浩浩乎洋洋大观,读之令人回肠荡气,“口北才子”之誉,信不虚也。《泥莲书室吟草》先后印行五卷,辑诗人自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至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所作四百八十九首诗,共五卷,古风、律诗、绝句诸体俱全。
   赵玉丰爱宁静,长年卜居赤峰城郊东园子,屋邻田野,竹篱茅舍,皆莳花木。“红尘一掉臂,还我故山居;草浅看调马,池深学种鱼;披衣云作伞,散发月为梳;安得同心侣,相将读道书”[三十一],过着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并名其居所为“知足知不足斋”,“主人贫且闲,白板黄泥屋;花竹作日课,虀盐具清福;但恨书五车,多我未曾读;蹉跎日复日,真如谷不熟;所以名吾斋,知足知不足”[三十二]。此间,赵玉丰写有大量的田园诗,如《家居》、《田家》、《山居》、《山居杂咏》[三十三]、《结屋》、《小园》、《闲居》[三十四]、《晚趣》、《闲趣仿剑南小体》、《闲遣》、《假山下晚坐》[三十五]、《山居杂遣》、《静坐》、《夏夜》、《秋兴》[三十六]等,这些田园诗,基调自然、素雅、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且遣词造句清新爽目,不事雕琢,纯用白描,形象鲜明、生动,对仗精工、圆熟,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情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闻其声。
  赵玉丰闲时常有长短句问世,有好事者编入《泥莲书室词钞》中,计八十首。这些词措词置字典雅纤巧,情致缠绵,香韵缭绕,风格类宋人周邦彦、吴文英、柳永、李清照。灵秀之气,溢于笔端。偶有闺奁词篇,叙闺房燕昵之情,笔致极旖旎宛转,怜香恻艳,幽怨钟情,体物之细腻,令人击节。赵氏的闺奁词多以女人的口吻,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真诚渴望与追求,情感诚挚而热烈,笔触坦率而大胆,道出了女人种种复杂的情感。这里有“刺绣浑无力,含情倚枕头,问汝那双玉剪,可剪春愁”[三十七]的青春惆怅;有“重重帘幕春如醉,双颊晕,轻解湘裙,罗扇遮侬腼腆,荷囊酬汝温存”[三十八]的娇媚艳情;有“戏扑双蝴蝶,阶下露,侵罗袜,蝴蝶抱花眠,又把相思撩拨。回房孤影怯,吹却银灯灭,怨语自唠叨,瞒不得床头月”[三十九]的失落惋惜;有“怕负一春花事,姗姗步出香闺,多情忽见燕双栖,泪涴绛罗衫子。女伴常来学绣,对他不说相思,背人灯下扫蛾眉,万一入郎梦里”[四十]的缠绵款至;有“带量腰,硃染臂,燕子双双,不管人憔悴。想起昨宵灯结穗,欲写宜春,误作相思字”[四十一]的感伤离愁……几乎每首闺情词都别饶蕴藉,充满儿女之间的柔情,寄寓着绵绵的幽思与哀怨。
  赵氏词风绮靡艳丽,曼妙谐婉,语言华丽,辞简意丰,感情真切细腻。有些词则含蓄委婉,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虽极富脂粉气,但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情怀同样在表情达意上收到淋漓尽致的效果,这样的篇什在《泥莲书室词钞》中比比皆是。彼时读者以为填词者多为翩翩风流一少年,或闺中名媛。倏然见之,却是板着面孔正襟危坐的老学究,世人叹为奇才。赵氏缘何写得如此婉约,其《望江南•自题词集》庶可概之矣:“江湖客,老去学填词,三月春愁浓似酒,十年离绪乱于丝,除是杜鹃知。琴书侣,为我小勾留,桃叶柳枝闲寄托,红笺白纻旧风流,家在古松州。”[四十二]
  赵氏烹文煮字,搦管走笔不辍,以适性情。但他也念念不忘应付科举考试时所作之试帖诗,计四十首,收入《泥莲书室试帖》中。其内容如何,前文已讲,本身价值不大,但作为科举考试的活化石,不仅在赤峰地区,恐怕在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也属罕见,为我们研究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了解试帖诗为何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赵氏在赤峰文坛久负盛名,常为官署衙门及社会各界作应酬之文。《泥莲书室杂著》中载有九篇:《热河麒玉符庆都户德政颂》、《赤峰城隍庙碑》、《赤峰财神庙碑》、《李选叔继昭邑侯德政碑》、《记前生说》、《义马传》、《吕铭斋承训茂才移宅序》、《为附贡生于春浦清振前辈告助启》、《为姜海峰先生卜葬养亲告助启》。这些文章声调风华,文情潇洒,脉法清真,词旨雅切,对研究赤峰的建置沿革、风物人情、地方掌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实属不可多得,殊可宝也。
  赵氏渊懿博洽,嗜古耽奇,精于训诂考据之学。生前喜游览名山大川,寻访古迹,曾遍历红山风景。据传,赵氏曾著有《红山历代沿革记》,生前曾将其交给同乡好友贡生宋锦春(其曾孙女乃笔者之祖母)保存,惜伪满时期,日本人以两块银元从宋氏后人手中强行买走,至今下落不明[四十三]。一九三五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等人到赤峰红山进行考古发掘;一九三八年,出版了《赤峰红山后——满洲国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先史遗迹》一书[四十四],他们的考察及所述是否受赵玉丰《红山历代沿革记》的启发,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  
  
  注释:
  [一][三][四][七][九][二十][二十四]参见《清咸丰九年己未恩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赵玉丰履历”,第一至四页,清廷钦定、北京琉璃厂西门内路北聚魁斋承印,下同。
  [二]参见[清]魏礼焯、时铭修,阎学夏、黄方远纂:《昌乐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一函六册,清清嘉庆十四年(一八○九年)刻本。另见[民国]王金岳修,赵文琴、王景韩纂:《昌乐县续志》,三十八卷,一函六册,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铅印本。
  [五][六]民国《昌乐县续志》卷三十“笃行传”。
  [八]清道光《承德府志》卷十三“学校”之“赤峰书院”条,第十六页。
  [十]《书斋即事》,参见清咸丰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一,第四至五页。
  [十一]初俊杰《赤峰举人赵玉丰》,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五集,第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二页,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版。
  [十二]《十君咏 张纪堂彦云先师》诗注,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五,第十
  [十二]《十君咏.纪堂彦云先师》诗注,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五,第十九页。
  [十三]《一剪梅.滦平道中》,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一至十二页。
  [十四][十五]《阅畿辅试牍有感》,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五 序》,参见清咸丰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一,第一至二页。
  [十七]《春闱在迩,公车未上,兼以签分闽省,屡逾假限,作此答友人》,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五,第十页。
  [二十一]《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三十一。
  [二十二]《苏幕遮 春闱号舍题壁》,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五页。
  [二十五]《归途闻捷音口占》,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三,第三页。
  [二十六]民国《昌乐县续志》卷二十一选举表“举人”条。
  [二十七]《柳梢头 签分闽省后假归》,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四页。
  [二十八]《签分得闽省因路远亲衰告假归里戏作答友人》,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四,第九至十页。
  [三十]【日】池田哲郎著、萧爱民译:《红山金秋聚盛会,扶桑学子寄真情:—个日本学者记忆中的第一届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载《松州学刊》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赤峰日报》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二十三日、三十日也曾以“赤峰之行临宝山,绚丽多资仲夏梦”为题分三次连载。按:《登红山》一诗,参见清咸丰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一,第五页。
  [三十一]《山居》,参见清咸丰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二,第十四页。
  [三十二]《知足知不足斋题壁》,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三,第十七至十八页。
  [三十三]参见清咸丰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二,第七页,第十四页,第十六至十七页。
  [三十四]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三,第二十至二十一页。
  [三十五]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四,第二页,第十四至十六页。
  [三十六]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吟草》卷五,第六至七页,第九页,第十七至十八页。
  [三十七]《雪花飞.闺词》,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八至九页。
  [三十八]《风入松.惜梦》,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九页。
  [三十九]《伤春怨.闺夜》,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至十一页。
  [四十]《西江月.闺情》,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二页。
  [四十一]《苏幕遮.春闺》,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二至十三页。
  [四十二]《望江南.自题词集》,参见清光绪刻本《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第十七至十八页。
  [四十三]据笔者表叔宋国承先生(现为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复康诊疗所执业医师)忆述:“我的高祖父宋锦春先生,清咸丰年间贡生。他的曾祖父宋喜年先生在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自山东青州府临朐县迁至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西山村。到他的祖父宋经先生、父亲宋殿选先生这两代,已是富甲一方了。宋锦春先生壮年时,因西山北头荒外干井内有一具尸体,当时地方官府不能破案,就在案发地乱抓人顶案,同乡之人多怕被抓而逃走,地方官府以地方治安不善为由,问责于当地大户。高祖父宋锦春先生受到牵连,被关押在承德近二年,不结案不放人 (当时称为‘停身不务’)。后来,家里花了很多银子才算了事,从此家道衰落。高祖父与解放营子乡四道杖房人赵玉丰(清咸丰九年举人)是同乡,又是密友。赵玉丰曾将其所著的一部书稿 (其中包括《红山历代沿革记》)交给高祖父保存,该书以四道杖房‘巴档山’(当时称‘九举莲花山’)为起点,详细记载了赤峰地区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及名人轶事。伪满时期,日本人得知宋家珍藏此书后,以两块银元强行买走了这部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未知今尚存否?”
  [四十四]【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满洲国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先史遗迹》,《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东亚考古学会,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