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动漫“英雄”


  

  与《超蛙战士》的导演徐克并不熟稔,但几次组织动漫产业调研座谈会,我都邀请他来,不仅因为他那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发言风格,与一些世故的动漫企业家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想说、能说、敢说,当他说河马动画要成为中国的“皮克斯”时,座下皆掩面而笑,只有他斩钉截铁,自信满满。对我来说,请这样的人来说“话”,是需要冒一点风险的,但这点风险与我们这个时代对动漫“英雄”的焦虑与渴求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5月22日,大雨,上海,《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首映礼。“没有英雄,只有活着的兄弟”,手上的宣传册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而我坐在现场,却是在等待“英雄”出世。90分钟,虔诚静坐,灯光亮起,我真心地鼓了掌,散场,我和徐克握了手并祝愿他票房大卖,从我内心来讲,他已经是动漫“英雄”,但如果他要成为人们的“英雄”,票房是一道迈不过的槛。其实,我以为,一个人此生能拥有一部个人痕迹如此浓重的电影,他一定是得到了上苍的恩赐,而上苍所眷顾的,一定是那些执着近于拼命的人,那么,徐克不在“此时”成为“英雄”,也必然在“彼时”成为“英雄”。

  我自认无法揣透消费者的心思,因此,不敢轻言《超蛙战士》票房的成功与否,但我几乎能够想象到,一定会有不少人质疑《超蛙战士》的人物形象、故事架构以及传统文化元素介入的形式等等。如果你足够苛刻,或许其中任何一条都足以成为你把该片归入垃圾电影的借口,但见多识广的你,如果像体认我们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世界的现实差距一般地敝帚自珍,用一种宽容、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该片的创意、想法和勇气,或许就会发现,该片的横空出世是如此的合乎时宜----在“伪娘”与“纯爷们”的争辩近乎无解时,它适时地为我们的男孩子们塑造了一个个“英雄”,是动漫的,也是发自我们内心的。

  在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中,没有什么像动漫那样得到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头百姓的广泛关注,在我们国家庞大、严密的税制体系中,只有动漫企业有幸被予以了确定的税收优惠条件。然而,现实却是最优秀的编剧创意人才流入传统电影电视行业,最优秀的数码技术人才转道新兴网络游戏行业(或影视、广告行业),并不是他们认识不到动漫的伟大意义,而是动漫这个已经被刻下了低幼烙印的、对传统传播渠道极度倚重、授权盈利又困难重重的所谓新兴行业,从出世之日即显现出它的先天不足来,追名不可得,逐利难有成。在我们急切需要一个“动漫英雄”改变这一切,甚至是带我们走出这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候,徐克和他的《超蛙战士》出现了,对我来说,《超蛙战士》已经足够出色,如果无法苛求它完美,便只有转而为它鼓与呼了。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有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把我们的动漫比喻为身处最艰难的时刻,那么好就好在我们已经不再期待完美的“英雄”,徐克并不完美,超蛙并不完美,动漫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工程,但是毕竟在这万马齐喑的时刻,我们听到了那声破晓的撕裂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