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关系走上修复之路——写在萨科齐访华之后


     

    法国总统专机已经降落戴高乐机场,萨科齐也已经在爱丽舍宫召集会议来解决希腊债务问题对欧洲和欧元带来的冲击。而法国媒体的“世博热”则还在延伸:今天法国各大电视新闻台均在继续报道世博会的首日开幕,特别是法国馆前排出队的长龙;报亭里仍然在销售《世界报》、《快报》周刊等出版的“上海世博专刊”……应该说,所有长年追踪、观察中法关系的专家都对这次携夫人访华并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中国修复关系的和解之旅”的成功感到吃惊、欣慰。特别是法国大众传媒一反往日的“负面、尖刻”,相对客观地报道和评论此次访问、上海世博会和中法关系。最吸引人关注的,是法国网友的反应:一部分继续囚禁在多年来被灌输的有关中国的所有偏见之中,而另一部分——过去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则开始更为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法中友好是互利、互惠、双赢的一件好事!

    法国媒体从电视到报刊从周一开始便广泛追踪和报道这次访问,其基调锁定在“一次成功的关系修复的和解之旅”。从右翼的《费加罗报》到中间偏左的《世界报》,以及基督教背景的《十字架报》、经济类的《论坛报》等均无例外。这与过去对中国总是“一面倒”的负面报道形成巨大反差。《世界报》和《快报》周刊的上海世博会专刊相当详尽、全面地报道了这次盛会与今日中国的方方面面。法国私营电视一台和国家电视二、三及五台等亦都在某每日新闻报道和有关专题节目中,广泛且相当客观地对萨科齐夫妇的中国之行和上海世博会进行报道。法国电视五台时事评论节目“在空气中”(类似央视的“今日关注”)甚至以“人人都爱中国”为题专门评论这次访问和世博会……

    法国媒体都注意到,萨科齐这次一改他的“闪电式访问”的风格,在中国土地上整整呆了三天,访问了西安兵马俑和北京长城、故宫、明陵等历史古迹;除了这些旨在加深对中国文明的了解和认识的友好举动外,法国总统还送给中国主席两支纪念上海世博会的名牌钢笔,和一套从法国国家档案里找到的中国参加1900年法国世博会的珍贵的老照片。反过来,中方也通过一系列友好的细节表达了良好的意愿:萨科齐——尤其的其夫人当然是不喜欢为游客修建的玩艺儿,中方邀请他们参观的是一段“古长城”和一座不对公众开放的明陵墓;在上海世博开幕式的晚宴上,萨科齐总统和第一夫人显然是作为最为显赫的贵宾最后登场;在欢迎法国总统的国宴上,乐队演奏了两首布鲁尼歌辑中的两首歌……

    当然,反对者则坚守着“为反对而反对”的最后阵线。引人注目的是法国网民同样开始出现对这种“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最为典型的是左翼《解放报》。在一篇以《骗人的把戏》为题的社论中,该报照例抨击“上海世博会只是为了中国政权的光荣而奢侈华登场的把戏。就像奥运一样。同样过度、同样以巨大为美、同样的政治和霸权的象征”;这家反对派报刊照例攻击萨科齐的中国之行:“对于中国当局来说,法国是欧洲最弱环节,北京知道如何戏耍法国总统。在上海巨大的舞台上,萨科齐不是主角,而只是个龙套”……这种“为反对而反对”在法国国内是民主游戏最为恶劣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则是“零和”、“双输”的深刻根源,充分反映出法国部分媒体人士顽固抓住意识形态大旗不放的某种“没落心态”——生怕在失去经济优势之后,再失去道德高地的优势。然而读一读某些法国网民的跟帖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位名reactitude的网民评论:“所有世博会都是向主办国致意,法国早在文章作者出生之前就做过了!当你不喜欢一个国家的时候,你就竭力诋毁之……”另一位叫rasti的网民更为一针见血:“水准甚低的文章。全部目的就是这最后(攻击萨科齐的)两句话!病态且可鄙!”rddv1942写道:“骗人的把戏其实是这类文章本身,将争论都变成了忌恨。我们自由民主国家两百年还没有根除贫穷,中国在三十年里使四亿人口走了出来,而且他们竭尽全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搞大戏,我们不也竭力争取奥运和世界杯的主办权吗?某些缺乏独家新闻的记者虎视眈眈地寻找恶词来攻击中国是愚蠢的做法……”

    我专门为这次法国总统访华广泛浏览了法国各大网站。如果说过去对中国是“一面倒”地批评的话,今天双方已经大致旗鼓相当。令人蹊跷的是,有些网民几乎是“职业反华者”。在法国电视五台“人人都爱中国”专题报道后的论坛上,我注意到一位网民针对一位拼命攻击中国的评论写道:“我已经注意到你,频频出现在几乎所有论坛,反复贴这些永远负面的垃圾评论……”“你如此攻击中国人,想一想吧,中国人提供廉价的服装、让你有可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电视机……如果你感到沮丧的话,就应该像中国人一样去工作、工作、工作……而不是激烈攻击一个从未侵犯过你、你也根本不认识的人民。”

    另外一个明显恶意且试图将“好事变成坏事”的话题,则是一些媒体抓住两国元首握手一瞬间萨科齐总统向胡主席致意时的一个画面,扭曲事实地声称“法国向中国低头”,挑拨离间的试图甚为明显。利用人的自然和无意识的动作,以及利用摄影的角度,来恶意地诠释某些画面,已经成为某些“客观公正”的法国媒体的意外手法。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手法在部分法国读者中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在这种背景下,读一读法国《世界报》在总结萨科齐总统访华的题为“法中:现实主义的时刻”的社论中也是有益的。社论认为,这次访问是“必要的”,“翻过了巴黎与北京关系混乱的一页”,是“正面的”。社论引用了《中国日报》社论的一段话来描述中方对中法关系的性质和走向的看法:“希拉克时代的中法蜜月已经过去,两国互致恭维话的时代已经为以实用主义和互利的理性政治交流所取代。”《世界报》承认,修复法中关系为对于法国来说,就意味着法国在明年轮值G8和G20主席国时能够得到中国的合作。这就是“互利”。那么法国人又是如何界定两国关系的呢?下面这段话发人深省:“在这种背景下(即得到中国的合作),法国和欧洲无法因西藏或人权……因素而对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提出先决条件。但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中国我们对人权的关注和对中国政权性质的反对。所以欧洲应该找到一个恰当的口吻:北京绝不会在压力下让步,但北京也不能将他们专横的决定强加给世界。说白了,现实主义政治只有在所有领域都显得有效时才能说是正当的。”其潜台词难道还不清楚吗?

    幸好,萨科齐总统的对华全面伙伴关系战略不是由《世界报》的社论作者所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