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世纪。不论是个人或集体,唯心或唯物,自由放任与统一管制。每个范畴都是左派和右派决战的议题。然而,进一层思考又发现两者都是想要支配他人的意识形态,也因为双方不断加重污染与从事核武器比赛,也都有不宽容的特质。而当前世界各国的“绿色运动”“新能源计划”都是尝试着超越父权式的、阳刚价值观的论调,试图超越固有的意识形态以及现有体制,重新订立一套阴性,柔性的价值观,以合作代替支配,权力分散取代权力集中,共生而非掠夺的一套概念。提到新能源不能不提到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前者是目前耗能最大的国家,后者则是对能源需求增速最大的国家。新能源革命的推动力将会以这两个国家为主。美国因为技术,市场以及资金等成为这一革命的先导,或许奥巴马会成为有力的推动者。中国则会及时的成为这革命的响应者。它们也将是未来最大的市场容量和受益者。去年,在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共同宣布成立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这就是“合作”的体现。据报道:中美两国将共同投入1500万美元作为该中心的启动资金。两国政府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联合研究中心首批优先领域包括节能建筑(绿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等。中美两国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能源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该中心将为两国相关单位参与双边能源科技合作提供平台和支持,对加强中美科技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国虚高的房地产行业。个人认为,房地产大亨别老是和中央较真。中央现在有保有压,打压的是地产、过剩产能相关行业,鼓励的是战略新兴产业。其实房地产行业并不是最赚钱的。同时政策风险也很大。与房产行业相比,能源行业的政策风险要低很多,尤其是新能源生产项目,更是会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据发改委的统计,到2020年所有能源消耗中有15%比重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大量的创新、VC投资,也会带来很多的商机。其次,能源行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房产行业;再有,能源短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身能源行业必将可以获得长远的回报。投资房地产和投资新兴战略产业都是为了赚钱吗?何必一棵树上吊死呢?换句话说,就是要配合政府去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和美国的新能源论坛上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克里参议员做了一个演讲,他说在新能源领域当中也可能会产生像Google这样的新的富翁。在新能源领域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如43岁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以22亿美元位列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富;32岁江西赛维董事长彭小峰,第二年以400亿元身价,荣登中国最年轻的富豪。造富时代,跻身能源富豪榜的富豪不断攀升:金风科技掌门人武钢、中电光伏的掌门人张凤鸣、古杉集团董事长俞建秋、天合光能集团董事长高纪凡、 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等。
此外,房地产业,是个高污染产业,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估计,采用传统技术与建材的建筑业至少消耗地球一半的能源,一半的水资源,并使得农地损失8成,还造成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以及50%的水污染。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也指出,采用近年来兴起的绿建筑技术,就能降低至少80%的能源消耗。“绿建筑”的精神就是以符合环境与环保为本,打造出高能源效率、低资源浪费,同时符合环境生态与景观的“会呼吸” 的建筑物。美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约500万座建筑物的绿色改造计划,占全美建筑总量40%。 欧洲有些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通过提升建筑物隔热功能,安装先进的通风系统与再生能源设备,让超过34万件的老旧建筑物摇身一变,成为节能的绿建筑。最重要的是,每年的碳排放量因此而减少。比如我们看到的生物质能源,这个领域也有巨大的机会。比如地热能的使用,特别是新型的建筑上,下一代的房地产技术卖点就是在环境领域,无论是玻璃的节能、水泥的节能、材料的节能还是整个新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都会出现,类似潮汐能等其他领域还没有在中国产生,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会越来越多,抛开清洁能源领域,就是节能,我们谈到新能源,就是传统能源的节省。在节能这个领域提供了巨大的现实市场,这个市场已经存在,所以需要很多的技术、很多的公司在各个工业层面,特别是是在化工、钢铁、制造业,在楼宇各方面都会出现,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可能是中国投资界最大的投资领域之一。有家投资公司的朋友发现中国有家公司,这家企业做生意的概念非常了不起的,他们就是拿所有市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填地处理,他们生产线最后出来的产品是蛮有用,就是用来盖楼的砖头。现在还是初级阶段,生产线在接下来还会推出,这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大的机会,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需要这种解决方案,这应该说是创业绝好的机会、巨大的机会。
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公开宣布,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计划中,绿能经济与降低碳排放将是重点。依照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40%—45%(以2005年排放量为基准),届时全中国15%电力将由能源供应,总投资将超过人民币三兆元。这就要求,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单靠政府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推动,科技撬动。多方合作。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1400万美元,中期投资约在1亿-2亿美元,并需要更大规模的基建与之配套,并且许多核心技术多在海外。目前我国许多新能源生产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仍然靠进口,而这些技术一直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少数企业垄断。看来,实力不足的投资机构在国内涉足新能源领域,着实令人担忧。但投资机会仍是非常充裕、前景非常广阔。 但是,如果我们不发展新能源产业。那么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将因经济活动的“低碳”标志而再次拉开差距。另据调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征收特别关税”条款中规定,美国政府在2020年之后,可以对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每吨二氧化碳10美元~70美元的“碳关税”。通过制定只有美国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够达到的碳强度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想出口美国,就必须买它的设备和技术。由此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通过购买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以及“碳关税”回流美国。目前我国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的进程还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刚刚开始,一旦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将贸易与气候问题挂钩的图谋得逞,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所以,我国仍需加快该产业链条的发展步伐。只有实现了科技的进步和撬动,才能使新能源产业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这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新能源发展机制是来自于《京都议定书》是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来设定的国际公约,这个国际公约为了使更多的民间机构和政府参与,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利益机制,这个利益机制就是CDM,这里面规定二氧化碳排放CER可以当作货物一样买卖,为什么看到为什么水泥厂、钢铁厂,包括一些能源消耗大户,在减低的时候,包括一些化工厂都获得了很大的利润,是因为每一吨的碳减排,每单位的CER可以在市场上卖到20欧元,一下子变成了很大的市场,尤其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2012年还没有承担很清晰的碳减排额度,所以中国现在是碳减排CER的输送国家,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要到中国买这个额度,所以投资机会也由此产生,能够减排更多的CER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当然这个资金有的来自于VC,还有很多来自于银行或其他追求效益的公司。这个过程当中也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压力,2012年以后,中国一定会承担,只不过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碳减排的额度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碳减排的额度没有,而且是不够用的。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增加碳减排,碳减排有可能不太容易完成,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机制,是我们面前很好的机会,也是很好的挑战。这不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管理,仍需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管理。
我们知道,假如美国在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结合其依然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美国无疑又将筑起针对中国的经济高墙;届时中国不仅再次被拉开与美国的经济差距,还有可能失去原先拥有的传统经济优势。 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国内力主推动的新能源和减排改革等法案,正是美国可能扭转其在世界舞台衰退到多极成员的有限机会。不过一件事情总要一分为二的看,油价走高的刺激下,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能源匮乏的难题危机,而且本身也能带来经济发展。而这一切有赖于世界各国秉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深度合作,共享绿色成长。
目前,金沙江创业基金(以前是投资TMT领域)表示:最近这几年,也逐渐在新能源和清洁技术进行扩展,汽车领域也有一定的投资,汽车领域是一个大产业的领域,大产业的领域高端有很大的机会,特别是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服务,这里面充满了非常多的机会。北极光也在关注新能源,但其资金规模仍旧重点偏爱消费类、TMT早期项目。中科招商也很关注新能源企业及行业。南海成长一期基金投资,共十二个项目,项目主要分布于新能源、新商业模式、新材料。青云创投现在创立了新能源基金,也叫环保基金,在新能源、节能,包括现在流行意义上的减排、新材料,主要是和能源、环保相关的领域。还有,清洁技术集团。他们是服务清洁项目最大的平台,主要在各种清洁技术的大会报告、数据库等方面开展业务,包括创投,而且在是市场需求的这一面,协助客户评估、选择各种清洁技术,采购清洁技术,在业务中利用清洁业务,在整个供应链都应用,总的目标达到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可持续性的目标。去年成立的湖南新能源基金,主要关注新能源产业、清洁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基金规模10亿人民币。今年,中国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两家公司签署总额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设一个装机总容量达600兆瓦的风力发电厂,这将是美国兴建的第二大风能项目。同时,这也是迄今为止中美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合作协议。
新能源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在地球上的生存,然而这种观念需要植入大脑皮层,而不是仅仅停留讨论上。世界各国绿色组织所构架的究竟是一个理想国或人间事,是乌托邦或可行的实际?不论其可行性有多高,至少它的清新、纯朴、理想性格在茫茫浊世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火,其带动了环保意识以及大自然的浪漫主义。“她们”的方向可以积极处理人类冲突与分配的议题,绿色不一定是政党,也不仅止于一份理想,应是21世纪得以实践的行动。 绿色经济,不仅是环保意识,而是财富分配另一种方式!随着“绿能冲击波”的到来,各类限制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将陆续出台,这大大改变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的构成。一些产业可能会随着“绿能冲击波”的到来而发生全面洗牌,而另一些产业则可能整体消失。因此,人类首先需要的是一场思维革命,价值观革命。一般来说,在一个冲击从上一个层面传递到下一个层面时,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否能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对于冲击做出反应,将是决定日后成败的关键。如果无法认清发展的目的,人类就永远只能在不断的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绿色能源经济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绿色工业革命?我以为合作的空间大于竞赛,让我们拭目以待,“绿能革命”的飚风可持续高涨。
“绿能经济”更应是:合作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