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定位


漫谈经济发展目标的定位
梁树广(请勿转载)
近来,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我国2009年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如何看我国经济宏观经济形势,一般来说就是看我国的GDP和经济增长率。GDP的统计是靠统计局核算,想象一下把960多万平方公里地方的产值加总起来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同时能核算出来一个总数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即使是学经济学的专业人士都有点怀疑其真实性。不过最终我国公布了2009年我国的GDP为3353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看到这个数字,估计全国人民都振奋了。因为这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可是这个数字又给我们带来什么?
GDP的大小关乎各地官员和中央领导人员的政绩,越大说明他们为地方做的事越多,升迁的可能性越大。可是为我们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各地为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会采取各种鼓励当地经济发展,人民有可能会在这些措施中受益,如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人民出行就更加便利。可是也有可能因为追求过高的GDP,造成物价上涨,我们的生活水平会下降。
为什么不在核算GDP时,核算人民的获得的好处,例如人民的幸福指数、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民的健康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GDP时,使我们人民获得真实的好处。其实,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应该更多的注重的是人民的福利水平,这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经济发展的目标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的更新,以便更好的衡量我们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单纯靠GDP衡量是不能真实反映我们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福利水平。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经济发展目标,以便供政府参考。这些目标是表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越来越倾向于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所以,本文主要从人民福利的角度考虑每一个目标的利弊。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GDP)
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指标,第一个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估计这个指标也是我们大家都最熟悉的。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以来,以后经历了1968年、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系统就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也深受其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我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简称MPS)。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等进行反复研究。国务院于1992年8月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我国实行SNA体系,GDP也成了我国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别说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连一般老百姓都十分关注GDP。
长期以来,对GDP的迷恋甚至是崇拜到处弥漫,GDP成了衡量一切,涵盖一切的惟一指标,GDP及其增长速度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检验发展的指标。经济发展了,官员得到升迁的机会就大。为了GDP数字的增长忽视社会成本,忽视效益、效率和质量,不计增长的代价和方式。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的统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
GDP指标自从它产生以来就带着自身的缺陷,对GDP的批评的历史也与GDP的历史一样长远。在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就曾尖锐地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还有 “破窗理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敲破一扇窗户导致GDP增长的似是而非的链式过程:敲破窗户可以为补窗工匠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玻璃店得以增加销售额,玻璃厂企业面临做大了的市场,就能生产更多的玻璃,创造更多产值,由于敲破窗户的刺激,使整个社会的产值增加。我国各个地方实际就有很多这种做法,为了增加当地的GDP,不断大兴土木而变相增加GDP。还有一些地方扩大政府投资,而不是为增加人民福利为目标,有时为了增加GDP损害了人民的福利。可以说GDP指标为刺激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也有时损害了人民的福利。  
   此外,人们对GDP的批评还包括:不能衡量社会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不能衡量增长得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同时GDP指标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很多只注重数量还不注重质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可以说我国当前很多问题,GDP指标是不能衡量,尤其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随着大家对GDP指标认识的深入,学者和政府也慢慢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提出了绿色GDP指标,这个指标主要是把环境代价给加进去,同时也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同时人民好像也没有从国家GDP数额的增大过程中享受到什么福利的增长。于是一个新的指标经济发展开始应用,这就是人均GDP。
二、人均GDP
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同时也把其转化为美元与国外进行对比分析各地的实际生活水平。例如,2001年,初步统计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8175700万元,年平均户籍人口为1112万人,那么,人均GDP=28175700÷1112≈25338(元)/人,折合成美元(年平均汇率8.276),即25338÷8.276≈3060(美元)/人。
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划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指标之一(1995年前后划定义发达国家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也是人们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一般我国GDP排在世界前几名,而人均指标就在百名之外。如2008年我国GDP排名第4位,但是人均GDP排名106位,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差距很大。同样拿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明显和发达国家有差距了。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911.83美元,而美国为45790美元、日本为33525美元、德国为33535美元。全球人均GDP为9900美元,第一位为卢森堡为78985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可见我国人均GDP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人均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比GDP指标更反映了人民的真实收入,但是其也有固定的缺陷。由于人均GDP是从GDP哪里得来的,GDP所具有的一些缺陷他也有,如人均GDP不能反映我国人民的真实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等。实际上更能反映人的收入水平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人类发展指数
由于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90年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标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三项变量为依据,其中预期寿命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占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来衡量。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以上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HDI综合反映了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该指标的优点是计算数据容易获得而且受到公认。不足之处是HDI过于偏重对现状的描述和对历史序列的分析;没有顾及基尼分配(基尼指数)只是国家平均,对指标的评估具有主观性等。
人类发展指数也是划分发展中国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772,位列182个国家中的第92位,最高的是挪威,为0.971( 数据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四、减缓贫困
减缓贫困目标可以说是从总体人民福利水平考虑。减缓贫困是指所有直接或间接地改善穷人获得财产的行为。对贫困的界定和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思路,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通常是从人的基本需要方面界定的,它表现为个人或家庭所支配的收入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福利和消费的状况,因此,这种方法又叫贫困研究的生理生存方法、营养方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常被称为贫困研究的行为主义方法或食品份额方法。相对贫困或相对剥夺主要表征的是不平等现象,因此相对贫困通常是将收入最低的10%或20%的家庭收入与其他家庭的收入进行比较,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量。
从国际经验来看,减缓贫困的方式大致可作如下的分类:第一,按照政策目标的差异,可划分为经济增长推动的减缓贫困方式和目标瞄准型减缓贫困方式。第二,按照减缓贫困的主体差异,可分为政府支持的减缓贫困、社会支持的减缓贫困和贫困人口自发进行的减缓贫困使用途径的机会和能力的措施和行动(资料来源:吴国宝《劳务输出与贫困》)。
可以说减缓贫困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目标一个平均化过程,但是笔者认为,减缓贫困应该关注占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和占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实际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也应该主要看那些最贫困的人的生活水平,只有这些最贫困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这个社会才算发展了。观察收入变化也应该主要考虑最穷的20%人的收入变化。社会最底层的20%人口的福祉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福祉,一旦这20%人口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我们的整个社会的福祉也会提高,同时也减少了不平等。可以说一旦消除了贫困也就没有什么目标值的努力。提高占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它为我们确定了一个不断向前移动的目标。
五、权力与能力
这个指标主要是从人民选择的权利,实际上有能力,自然选择的权利就比较大。这个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是否具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如你是否有选择生多少孩子的权利,选择在哪里买房子的权利等等。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尤其是即使在国家了规定了你拥有的权利,你都不能很好的实施,因为制度和人为因素不能保障你实施这些权利和能力。有时有权利不能履行,有能力不给你提供发挥的场所,实际上这是一个国家很悲哀的一点。我们经济发展目标也要考虑到保障人民权利的履行和能力的发挥,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生活有安全感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国家与人民的和谐发展。
六、自由
国外学者指出,发展实际上就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自由就是有理由珍视那种生活的可能行为,免除痛苦的能力。有时在看欧美电视剧时,就感觉他们的自由空间是相对我国来说是比较大的,这也许是一个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所以,当我们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享受到自由的权利越来越大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高级阶段。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往往意味着选择的机会。机会越多越自由,机会越少越不自由。这里的自由包含言论自由、行动自由、通信自由、婚姻自由、选举自由、迁徙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等。
七、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剧增、资源消耗加快、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威胁。1989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 ”(UNEP) 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相继被许多国家列为21世纪发展战略,成为指导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的共同目标。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还处于第一阶段即注重GDP阶段,不过从最近的两会看出,已经开始注重人均GDP指标,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也是在不断前进,不过在减缓贫困目标尤其是减缓最贫困的20%人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做,同时在社会分配和公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人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不过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一些衡量指标。但是我认为当前可以在全国各省建立人类发展指数指标和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各个地方的发展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两个指标容易量化同时也综合反映了人民的福利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始终是为人民的福利而着想,这才是我们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