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GDP就是人民创造的财富“蛋糕”。这个“蛋糕”如何分配,决定了我们国家的财富结构。据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列举的数字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人民创造的财富“蛋糕”被政府和富人吃光,在劳动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他们分得的“蛋糕”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他们的相对收入下降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消费一直无法提振的根本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另一组数据,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7552.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13.53亿元,增长34.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14107.54亿元,同比增长38.9%;地方本级收入13445.19亿元,同比增长29.5%。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5004.57亿元,同比增长36.4%;非税收入2548.16亿元,同比增长15.7%。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远大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税收增长远大于GDP增长,人民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都让政府拿走了。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情况来看,全国GDP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年增长超过22%,国家税收平均年增幅更是超过33%,但国民年均人收入增幅却只有可怜的6.7%,也同样佐证了政府在“与民争利”。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长远远高于国民收入增长,无异于在吞噬着人民的劳动成果。另有资料显示,中国0.4%的富人掌握了85%的财富,说明绝大多数国民的收入增长远远达不到平均值,属于“被增长”。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创造的财富“蛋糕”,被分成了三块,一块被政府拿去成为财政收入,而且这一块占整个“蛋糕”的比例在年年加大;一块被资本拥有者当做“投资回报”拿走,这一块占整个蛋糕的比重22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只有生产这个“蛋糕”的劳动者不断增多,分得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比例却一年比一年更小。我们的政府不是说“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劳动人民共享”吗?为什么在分“蛋糕”的时候就反过来做了呢?
近年来,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呼声日益高涨,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表示,要大幅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但劳动者的收入怎样才能增加?从哪里增加?又怎么来增加呢?“蛋糕”就是这么大了,要分成三块,一块要增加,另两块就要缩小。也就是说要增加劳动者收入,势必要把政府或资本拥有者的那两块“蛋糕”切一部分过来。我们看到,政府大概是不愿意动自己这块“蛋糕”的,官员们的眼睛只盯住资本拥有者的那块“蛋糕”,他们认为企业利润的分配不合理、不公平,要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客观地说,资本就是逐利的,资本的拥有者不可能不要“回报”而舍弃自己应得的这块蛋糕,而且在创业难、经营难、盈利难的大环境下,如果再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减少资本回报,他们就很可能无法维持下去,宁可停产走人,这样必然会造成更多工人下岗,他们连原有的收入也可能会失去。
从根本上说,要增加劳动者收入,只能往政府这块“蛋糕”上动脑筋。那这块“蛋糕”怎么来切呢?大幅减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政府可以明文规定,减税部分只能百分之百用于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这样,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他们投资创业的热情就不会消减,劳动者的收入也会迅速增加,而国家减少的这部分财政收入,本来就是劳动者应得的。通过减税来增加国民收入,就是“还利于民”,是政府“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蛋糕”如何分,直接体现政府的全局观、利益观和民本意识,体现政府“增加劳动者收入”的诚意。行动比任何政令和口号更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蛋糕”的分配上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