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先生在《京华时报》发表财经评论《中美股市“角色互换”》说:“在国人的印象里,A股市场更多表现为政策市。A股市场如出现暴跌或者各种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监管部门通常都会出面干预,甚至出台救市政策。相反,美国股市则表现为一个市场化的市场,股市的事情由市场说了算。……不过,如今看来,人们对中美股市的这种认识,也许该换个个儿。从美国股市上周四暴跌后美国多方面的反应来看,美国股市似乎越来越有‘中国味’了。相反,A股市场越来越有点‘美国味’了。”
皮海洲先生说得太客气了!实际上,中国A股市场什么时候有过如许“温暖”呢?A股市场之所以沦落到“赌场”的地步,完全是管理层一手制造的,皮先生所称的“中国味”,大抵只是亿万股民的愿景和梦想而已。
在中国的管理层眼里,股市只是他们和与他们有利益输送关系者、权贵一族、利益集团的“提款机”。除此,什么时候,他们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眼里了?像现在,股指17个交易日暴跌500余点,世所罕见,但管理层硬是装聋作哑,既没有态度,也不作解释,更没有澄清。对市场传闻不闻不问,任由恐慌蔓延,任由投资者承受肉体与精神的痛苦煎熬和财产的惨重损失,因为他们的升迁不仅与投资者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有可能以某种人们不敢想象的理由获得嘉奖。
什么是维护与保护投资者利益?上周四纽约股市盘中出现“千点暴跌”(收盘跌幅不过3.20%)的异常情况后,美国管理层的表现给我们又上了生动一课。皮海洲先生在文章中介绍说,首先是美国的几大交易所在事情发生后紧急磋商,最终决定取消下午2点40分前价格上涨或下跌超过60%的所有交易。接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就此进行审查。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宣布,美国政府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并将采取行动保护投资者利益。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证券小组计划在5月11日就周四股市瞬间暴跌举行听证会……
股市本来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一个成熟市场所必须的。但在中国股市,这样的基本原则似乎离广大投资者十分遥远,管理层也从来没有积极地予以促成并真正践行过。在我们这里,信息只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所有的信息,哪怕国务院常务会的精神,也能提前被某些消息灵通人士“捕获”,并通过提前在股市中“埋伏”而大发横财。一个信息不对称或者不透明的市场,不沦落为赌场才是怪事!
今年1月9日,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获批的消息传来,我就写了博文《散户,请三个月后远离股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9415f0100h4v1.html),文章曾被许多网站转载。我告诫善良的中国股民:“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时,将是广大散户必须清仓告别股市之日,不管你曾经如何在股市中乐此不疲呼风唤雨,你都应该金盆洗手另谋高就。”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一个布满诡计与权谋陷阱的证券市场,在一个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保护众多普通中小股民利益的规章制度与市场运营法则的证券市场,在一个遍布黑嘴与黑道、信息披露极其混乱的证券市场,在一个不讲投资价值充满赌性的证券市场,在一个老鼠仓肆虐、监管无力的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推出,广大的中小散户只能成为机构等资金大鳄的‘口中肉,腹中食’。”
事实竟然不幸言中。从股指期货4月16日挂牌交易至今,短短1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165点一路狂跌至今天(5月11日)收盘的2647点,大跌518点,跌幅高达16.37%;深成指也从12513点狂泻至10091点,大跌2422点,跌幅高达19.36%,投资者数以千万亿的资产灰飞烟灭。难道这是管理层口口声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具体实践?难道这就是管理层消灭流动性屡试不爽的法宝?如果管理层可以如此无耻地对待公民的合法资产,那么一个国家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谁叫你炒股,玩不起就不要进入。其实,这就是当下管理层的思维,是极端不负责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说辞,他们把所有的责任与风险都推给市场的参与者。什么叫市场,它与赌场的区别在哪里?一个市场重要的是人流、物流,是需要公平交易原则的,特别在创立初期是需要呵护与培养的,这是管理层的责任与职责。
大自然的春风正浩荡在大江南北,但亿万股民的春天又在哪里!温家宝总理曾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那么,谁给中国股民以信心?
[附]皮海洲:中美股市“角色互换”
在国人的印象里,A股市场更多表现为政策市。A股市场如出现暴跌或者各种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监管部门通常都会出面干预,甚至出台救市政策。相反,美国股市则表现为一个市场化的市场,股市的事情由市场说了算。也正因如此,试图与国际股市接轨的A股市场,在走市场化的路上,首先引进了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做法,为此,监管部门甚至连过去惯用的“窗口指导”这一“法宝”都废弃了。
不过,如今看来,人们对中美股市的这种认识,也许该换个个儿。从美国股市上周四暴跌后美国多方面的反应来看,美国股市似乎越来越有“中国味”了。相反,A股市场越来越有点“美国味”了。
放眼当今世界股市,美股无疑是个非常成熟、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市场。不过,在处理上周四的“千点暴跌事件”上,美国的做法明显烙上了“中国烙印”。
首先是美国的几大交易所在事情发生后紧急磋商,最终决定取消下午2点40分前价格上涨或下跌超过60%的所有交易。这种做法与中国在1995年处理“3·27”国债事件时的做法似可一比。
接着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就导致美国股市周四暴跌的“异常交易”进行审查,其结果将在5月11日宣布。为此,美国众议院资本市场小组委员会主席保罗·坎乔斯基表示,不能让所谓“技术问题,管理漏洞或人为失误”造成市场恐慌。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表示,美国政府正对6日纽约股市“非正常”波动事件进行调查,并将采取行动保护投资者利益。而且,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证券小组计划在5月11日就周四股市瞬间暴跌举行听证会。
此外,针对“千点暴跌事件”的出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考虑设定交易新规,对股票短时间内振幅进行限制,以防股市再现类似上周四堪称“离奇”的千点大跌。
可以说,在“千点暴跌事件”发生后,美国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对股市的关心,这与中国股市过去被称为“政策市”时期的做法基本一致,足以让投资者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而在美股越来越中国化的时候,A股市场却是越来越美国化,越来越市场化了。虽然美国上下为千点暴跌感到震惊,实际上千点暴跌的跌幅也只有9.14%,而且当天收盘时的跌幅只有3.20%。这样的跌幅在中国股市里也许会被认为是“正常”的。像2007年的“5·30”暴跌,其中6月4日暴跌8.54%,这甚至还是财政部亲手制造的。至于3.20%的日跌幅,在中国股市里更是家常便饭,何须像美国股市那样兴师动众?尤其是近年来,“市场化”已越来越成为中国股市的“法宝”。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126倍,这是“市场化”的选择;新股发行价格达到148元天价,这还是“市场化”的选择;发行人超募资金达到了6倍之多,仍然是“市场化”的选择。至于股市的持续下跌,那更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一个个的“市场化”,让投资者感受到中国股市的残酷无情,感觉到中国股市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也许这只是一种表象。在“美国股市中国化,A股市场美国化”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中美股市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不同态度。美国股市是越来越注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在A股市场,广大投资者利益往往是用来牺牲的对象。(来源:2010年05月11日《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