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房价评论大有疑问


  新华社的房价评论大有疑问

  

  新华社痛批高地价高房价的评论,看似有理,实则大有疑问。例如,其中说:“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难道在商品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减少土地供应、减少房地产投资反倒能使房价下降?已经搞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至今依然不懂增加供应是抑制房价的关键手段,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际上,以往几次调控房价之所以几乎都陷于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调控的重要政策措施就是减少土地的供应,结果就是进一步地导致供不应求,进一步地推高房价。

  其次,在中国必然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认为房地产投资应与GDP增幅保持同步,是极度荒谬的。房地产投资显著高于GDP增长才是正常的。

  新华社的评论还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照作者的这种看法,远的不说,香港的供地制度也属于必然失败的供给垄断了。给自己戴上所谓经济学的防身符,实则往往反映了没有能力作出恰当的分析。例如,即使开发商拿到的是低价土地,只要高价房有人要,绝不会低价投向市场的。

  另外,作者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真的在房地产问题上普遍有重大问题,而不是少数地方政府有问题,那么逻辑上可以作出推论:主要责任者是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