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管理”为何吸引西方人的“眼球”
2007.6
方;“商界三人谈”已连续发刊近十期,品评商业的热点问题,许多见解尚为前瞻,因此深受商界同仁的赞许。丁一老师事先提出的“‘中国式管理’为何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为本期的话题,我感到很好,中国式管理是什么?为何吸引西方人?中西方管理的差异及其融合,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丁;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题目,很有趣,也很有现实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讲?这里不妨举些例子加以佐证。
一、在夏达沃斯年会举行前夕,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劳斯·施瓦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评述中国经济发展时说:“最近30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发展成为处于引领地位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把目光投向新兴经济大国和成长型公司,而中国已成为新领军者之一。施瓦布认为,在世界经济以3.3%左右的年均速度增长时,中国经济以年均9.67%的速度增长了近3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份额从0.8%发展到6.7%,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15%,缔造了全球经济发展奇迹。他说,大势所趋,世界经济论坛不能只呆在西方,而需要更加关注东方,探索中国式管理,从中国快速发展的脉博中获得动力。所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者称“新领军者年会”,多半的议题是讨论中国式管理和中国成长性公司国际化。
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群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时,瑞典科学家汉纳斯·阿尔文博士就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进入21世纪后,美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认为,沿袭了百余年的西方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继而,研究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式管理出现了热潮。西方管理理论是以“人性本恶”为依据,认为人是逐利的“经济人”,故要使用一系列权威、强制乃至惩罚的外在手段;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则从“人性本善”出发,由此形成道德教育、启迪良知为主的内在控制之道。这二者的因果关系区别在于:力服只能使人摄服,才服可使人折服,德服才使人心服。
三、沃尔玛高管改中文名。沃尔玛国际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不久前改了个中文名字叫庄孟哲。据说,他推崇老庄的无为思想和孔孟的仁义主张,而且他崇尚中国式企业管理。从表面上看,沃氏高管改名换姓是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更说明沃氏的企业文化理念正在悄悄地转变。庄孟哲认为沃尔玛想在中国的市场竞争中称雄,如果仍沿袭西方的文化理念肯定行不通。而庄孟哲崇尚中国儒家文化,旨在推行他的“本土化”策略。
齐吸引西方人“眼球”的原因。
1、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世界开始了解中国。过去,外国对中国有种神秘感,开放后,许多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中国,与中国企业管理人员接触多了,认为中国式管理有可取之处。
2、亚洲国家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他们有的企业说他们的管理方法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外国也在关注中国,研究我们的管理模式。
方;中国式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上,企业不仅是商业贸易,而且包括工业企业等所有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两位的发言以及国外学者,都提及了孔子智慧和儒家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影响。的确,中国人历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仁”、“义”之理,莫不深入人心,自然成了中国商业哲学的灵魂。中国商人的商德贾道,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信义,而其同行之间的维系也多是靠儒家伦理道德。
商人之职本在为利,但非义不取,取之有道,提倡“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家思想,先秦大商人陶朱公、白圭他们“逐什一之利、广施仁术“,朱公从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又三次散金而去,显然不为财而为,他的顺天应时簿利多销的经商术及其经商思想,被历代商贾奉为圭臬,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哲学,是与义利密切相关的,把握好“义”和“利”的合理度是成功经营的关键,但古时的“逐什一之利”体现了簿利经营的义利之为,这可否作为中国式管理之哲学解释。
近几年来我们大谈学习西方管理,今天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一问题。
丁;正当中国许多企业经理人钟情西方管理理念的时候,西方的经济专家学者和经理人却钟情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一奇特的反差现象,值得人们认真地思考。
近20年,国人学习西方式管理大体经历了“肯定———否定———反思升华”这么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肯定一切。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了“三个热”:一是出国考察热,二是西方管理书籍畅销热,三是委托西方咨询机构设计企业管理模式热。具体表现为崇拜盲从、照搬照套,剖析其原因,恐怕最主要有二个:一是对西方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时代特征不了解,它是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中国经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型时期,鉴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脱离了中国国情而盲目照搬当然行不通;二是在学习模仿西方管理方式的同时,否定了自己,有的提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超越自己的口号,因此,把有些好的东西也被否定了。讲到西方管理书籍畅销热现象,这是西方一些出版商为迎合中国经理人对西方管理经验渴求的心理需求,如“执行力”先后出版了7本书,还有“沃尔玛的神话”宣扬“蝗虫过境论”,说是沃氏所到之处,五平方公里商圈内的大小商店都要倒闭等等。事实怎样?正当“沃尔玛神话”满天飞的时候,传来了沃尔玛从韩国、美国等国家败退的消息,与书中所宣扬的“蝗虫过境论”形成鲜明的反差,现在大家已看明白。鉴于西方出版的管理书籍扰乱了中国的文化市场,国家新闻出版署被迫干预,把98本书认定为“伪书”,责令撤下书架。再说,西方老板真的会把发财的秘笈传给别人吗?这个答案很简单:肯定不会的。再一个就是在学习西方管理热潮的背景下,委托西方咨询机构设计管理模式的热潮,搞“扁平化”管理,结果呢?有的都推倒重来,重塑儒家文化。现在许多经理人走过一段弯路后比较清醒了。第三个阶段是反思升华阶段,那就是反思过去的深刻教训,借鉴国际经验,升华、传承、创新中国式企业管理,但提倡探索、创新中国式管理决不是走老路,现在确实需要下点功夫,潜心研究一下儒家文化,汲取其精华,按照时代特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探索并形成简化、高效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体系。
齐;西方在给我们戴高帽子时,我们的头脑要清醒。中国搞市场经济才10多年,而外国有100多年,历史沉淀不一样。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是否先进、是否有效,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做强做大了,我们的管理先进谈不上,管理最终是看结果。
回顾一下现代管理发展,20世纪初创立泰罗制管理模式,建立在工业大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变,促使美国经济后来居上,超过了英国;20世纪中期日本推行精细管理模式,促使日本一大批企业成功崛起,经济一路发展。这都是抓住了特定时代经济背景,抓住文化本质发展起来的。泰罗被人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由于确定了劳动操作顺序,制定劳动定额,实行有差别的工资制度等,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但其也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将工人当作工具和机器,不够人性化等。最近中国式管理谈得很多,有日本人说是受了中国儒家熏陶,日本式管理实际也是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但是兼有西方思维。企业管理要立足本土文化和特定环境,对于西方管理经验要借鉴要吸收,但也要人性化管理,要以市场为中心。
方;中国与西方在管理理念上是有差异的,西方讲零和游戏,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以竞争为主,一个国家无中生有的弄个假想敌国,作为自己要打击的目标、靶子。一个企业要选个竞争对手,在企业管理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要有同类的标杆企业,从善意讲是找自己差距,从敌意说是努力超过对方爬到别人头上去,取而代之,把对方吃掉,把它的市场份额加在我的份内,零和游戏的原则与中国企业的和为贵、以店多成市及同行互济、合作共赢的思想是有别的。
在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法上,西方和中国也有差异,其实,中国企业历来就有严格的制度,而且也订得极为详尽,无论晋商、徽商,以及近代的上海“三大祥”,都有店规店章,但与西方的企业制度出发点各有不同,中国人的制度更趋人性化,以晋商大盛魁为例,实行合伙人制,不设财股(资本股),设顶身股,原创始者的顶身股为最高,次后经过培养而成为合伙者也有顶身股,还有提存护身的养老基金,接济困难职工的公存账等极具人性,这与最近某国际著名企业不声不响一下子无原则的解雇200人大相径庭。西方企业制度反映企业与经营者的功利性太强,年薪制脱离员工,企业亏损对员工可任意处置,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理想是相悖的,影响人类生存,难怪阿尔文博士要从25世纪前的中国儒家中寻找新的出路。
西方管理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汲取新的成果,在管理上引入定性定量,把管理工作做得更细,这也是进步。
齐;对于西方管理模式及经验,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不对,中西式管理各有特点和特长,学习西方管理经验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引进外国好的管理模式,要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其实,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内地和沿海也不一样,中国式管理已经在不断吸收和改进西方式管理。西式管理比较具硬性、严谨、规范、精细,但死板,缺乏随机应变;中国式管理则比较具柔性。
中西式管理犹如中餐和西餐,比如肯德基,炸鸡油温多少,炸几分钟,操作手册规定很清楚。汉堡里面夹有生菜,为保持口味,出炉超过10分钟便销毁;又比如口乐,4℃左右喝口感最好,所以放冰块。中菜烹饪书上告诉你,放盐少许、味精少许,少许到底是多少,全凭经验,靠长期经验积累,而西菜则照手册操作。西方工厂,如美国工厂,工人搬部件时动作有规范,要培训,按人体动力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如德国企业对一颗罗丝钉旋几圈也有严格要求。国外高级技师学历并不高,但他是按规范培训出来的。又如同样的手表配件,中国与瑞士组装的精确度不一样;轿车也是,这是由于操作规范粗放、严格不同,跟企业的管理制度严谨与否有关。中国式管理有弹性,比较能够使人接受,具有个人创造性;人与人之间也比较易相处,如果投机取巧、偷懒就会被人指责。中国式管理还注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处和谐,但中国式管理弹性大,不够具体,不够规范,随意性比较大。
与时俱进,创造了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1、职工结构在变化。企业现在大多是80后、90后,文化知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跟以往不一样,不能用过去的管理办法,要更新。
2、市场环境不一样。计划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是经久耐用、态度好,现在是体验经济,不但享受商品,还享受购物过程。现在是供大于求,首先要有市场,要研究怎样适应需求,所以管理重点不一样。
3、中国市场经济搞的时间还不长,法律法规不健全,正在不断完善,最近一年多对促销、商业竞争、连锁加盟、企业并购等政府都有规定了,企业要与时俱进,管理模式不能一成不变。比如,浙商发展很快,但其管理模式也不断变化,以前规模小是家族式管理,现在是现代式管理,因为企业发展了,产权多元化了,再用家族式管理就跟不上了。国内企业最近10多年比较崇拜西方管理,学习他们的模式,但是要因地制宜,适应国情。
企业管理当前存在忽视道德建设与民主管理的倾向,劳资关系、干群关系比较对立,说明有问题。制度要合理化,不能将管理作为压制员工和下级的借口。当前首先要加强道德建设和民主管理,让职工全方位参与决策与行动。
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不能对立要融合,要有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和机会。西方讲制度、过程、流程,中国讲文化,但科学性不够,中西各有侧重。现在管理中文化很重要,既有内部也有外部的,内部是企业自己形成的员工价值观统一,外部是认同的问题。
其次,制度管理要有客观标准,要规范化,要有监控。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贪污或者卷逃资金那么多,很多时间没有被发现,说明内部制度不健全,有的是有了制度不执行。国内和国外企业都有受贿行贿,不是制度缺失,就是管理不善。
丁;积极探索与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之“魂”是企业文化,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那就是创新创业的精神。就商业企业而言,弘扬这种精神旨在适应中国市场,透析规律和市场特点,推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改革与创新是原动力,这是企业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国式企业管理时需把握的要点。
时下,国际舆论日益把世界经济的前途和命运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周刊的文章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连续30年保持迅猛增长,它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更是把中国称作“全球经济领袖”。中国能戴得起这顶“高帽子”吗?应该说,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大时代,崛起中的中国经济确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变局中实现处境、地位和角色的转换。但重要的是,必须对自身面临的挑战保持高度自觉和清醒: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现实存在的机遇可能丧失。
方;如何提高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好的建树,那就是毛泽东同志肯定的“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改革和改进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纲宪法”,这是民主和科学管理的一条极具特色的重要经验,对调整各类人员的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大作用,把员工当主人真正体现了人性化,这些经验也为邻国所学习,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中国企业管理的传统经验和固有理论,另一方面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夜郎自大,对西方管理中好的经验特别是产品生产中的一些管理方式加以吸收,提高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利用高科技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国传统行业如中医药,不改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方式,无法提高品质,甚至将给西方新掀起的汉药行业所替代,因此需要在传承和吸取中提高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水平,真正把中国企业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