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房价上涨动力,促进房市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资金推动是房价疯狂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贷款11293亿元,增长了48.5%,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贷款继续增长,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53.4%,比上年末上升10.3%;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31.1%。这为去年到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房价不断大幅上涨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如果仅仅从资金来源入手,通过对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房贷政策,严格控制二套房贷、限制三套房贷,打击的是部分借助房贷进行炒房者,对资金充裕的富人、财团和开发商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只能在短时期内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或使房价有所回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房地产市场,无法使房地产回复正常状态。

 

要规范房市发展,还必须消除房价上涨的动力,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畸形的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直线上涨。土地国有和不可交易性使中国的房地产并不具备商品化的条件,强制推行市场化,只能使其畸形发展。土地资源政府垄断,导致其供应的有限性,家庭分蘖、城市化等因素则造成住房用地长远需求的无限性,特别是“招挂拍”制度的实施,使竞争变得不可控,土地价格非理性飙升,成为房价上涨的原动力;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诚信缺失又使得各种交易信息失真,囤地、捂盘、欺骗消费者等现象极为普遍,也使房价脱离现实,不断疯长。

 

过度的流动性成为房价上涨的助动力。政府强制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以来,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扶持、激励不足,使这些产业经营日渐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小,而房地产的暴利引发各种企业的逐利效应,大量投资流向房地产业;各商业银行急于在这一暴利行业分得一杯羹,为谋取巨额利润而产生强烈的放贷冲动,为开发商融资和个人房贷大开方便之门;趋利心理和对房地产的上涨预期,令不少投资者把住房当做获利大、回报快、风险小的投机市场,纷纷加入炒房队伍,使得这一产业受到巨量资金推动,房价连创新高。

 

政府财政扩张欲望为房地产注入兴奋剂。由于分税制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失当,国家财政资金集中到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承担超过60%的事权却只有不到40%的财权,为了追求政绩,实现“保八”目标,增加财政收入,要么就依赖“土地财政”,使GDP变成“挤地皮”,靠卖地过日子,花未来钱;要么举债发展,通过政府担保向商业银行贷款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么进行所谓的“城市经营”,让商品房开发商负责相关市政工程建设,并把这些成本转嫁给购房者。这些做法都使得房地产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价格也不断攀升。

 

权力寻租行为间接推高房价。“招挂拍”制度虽然使土地出让过程暴露在阳光下,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贪腐行为,但在房地产项目规划、立项、招标、报建等政府审批环节和征地、拆迁、施工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潜规则”,权力寻租行为非常普遍。一些官员借机索贿受贿、大肆敛财,要么收受现金,要么收受房产或其他贵重物品。如上海房产局副局长殷国元受贿3671万元,另有812万元财产来源不明;山东聊城市房地产管理局原局长潘某受1000余万元,另有600万元财产来源不明;福州市房管局原局长张文俊在办理土地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仲裁、协调解决房屋产权证及人事安排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119.3万元、港币3.5万元、美元6000元、金条5根、手机1部、寿山石1块;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原副局长、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斌(正厅级)受贿170万元等等,这也使得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大大增加,间接推高房价。

 

政府不作为导致住房供需矛盾加剧。随着城市新家庭增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缺位,对开发商囤地、捂盘、哄抬房价打击不力,造成住房大量空置,空置率高达26%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住房成为稀缺商品,房价也因此被人为抬高。同时,政府在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失衡,一些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服务资源,房价不断走高,带动周边甚至整体房价走高。

 

住房既具有社会保障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政府必须认真分析查找影响房价的各主要因素,建立市场、保障相结合的二元阶梯式住房制度,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多管齐下,有效调控,彻底消除房价上涨的各种动力,才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