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对眼下之中国,教育问题明显是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最大瓶颈,远比时下正火热的房价、汇率等问题来得严峻而紧迫。
毕竟房子买不起还可以随便什么地儿窝着,经贸出麻烦还有机会花些时间去弥补,可教育跟不上,损失的就是一代代人的思想与创造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根本。
然而,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说,教育体制的改革,是被关注,却非真正被注重;大众对其的反应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是敏感而非敏锐。
这是件让人很伤感、很无奈的事儿。
可伤感者只能继续伤感,无奈者只能继续无奈,现实该怎样还怎样,在怎么磨磨唧唧地前行就还怎样磨磨唧唧地前行。
这让人不得不认同那句自古不知多少人用过的感叹:“时也!势也!”。该来的,会在时势成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来;时势的未到的,怎么也强求不来。
虽然一批批人在因尚有偏差与缺失的教育失去着很多、承受着很多,可在尚没有足够多的人以足够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拿出勇气、魄力与智慧尝试着去改变之前,伤感与无奈者也只能先伤感而无奈着了。
虽则如此,对教育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仍是很有其必要的。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当今国家与社会中种种问题的根源。这是很显然的,对比下战后德国与日本的状况就不必多言了。
毕竟天下之势、历史之演进的根本的推动力还是大众,而决定天下之势、历史演进之方向的便是大众的水平与素养。
想来若要“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古语失去其恒久不易的效力,也许只有等大众的水平与素养到达一定高度而很大程度上摆脱骄惰与贪欲之后吧。
如今,我们说素质教育,其鼻祖应该是孔子,抑或者佛陀。
按孔老夫子所说,“君子不器”。这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原则。
若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发挥一个器物的作用,那么他便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人,也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也终将被电脑智能、甚或一个机械所取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成为素质教育的总则。
只有当一个人,将人生之道与世间大道作为一生的寻求时,其一生才不会终是一场错乱、一场空;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德行与修为的范限,他才不至于迷失、不至于胡乱;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仁爱良善之心,他才可能从容、正确地面对世间种种,才可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实在;只有一个人,对各种艺业多有涉猎,他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成熟而健全的人,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有所精擅,才是富有创造力的精擅。
据此而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能做而当做的事的理性的人,应该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新的艺业的修习的通达的人,应该是一个心身健全而可以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合适的位置的独立的人。
若果然如此了,那么当今的就业、人才等诸多问题,也许便不再是问题了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成为素质教育的实施纲领。
不思而得,如何算得,又如何能真正地得;不能举一反三,那么浩淼宇宙、漫漫人生其将如何面对?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然而如今的教育,似乎把学生都当成颜渊那种难见的天才了。一方滔滔,一方默默。这是孔子与颜渊这样的搭配才适合的方式。
因材而施教,这实当是素质教育的总纲。
似乎已经是了,但放眼看看,真的是了吗?实在让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
宽松的环境与各方面的灵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今的学生,有多大一部分不被整“罔”的。
时间都被风风火火而无所见功的训导与灌输剥夺。能有些个不罔的,我们也实在是该谢天谢地了!
再者,“惟恐有闻”也要有一个通达灵变的老师配合。
学习只要能真正地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那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
哪还有那么多差生、优生、难点、疑点等等搞得复复杂杂的东西?如今种种的程式、般般的限制生生把某些学生给定格成差生了。又被铺天盖地的作业与急急火火的所谓进度,逼得欲改不能。说这是误人子弟,实在不算过分。
至于作为大全自学者与至上智者的佛陀,其所奉行的提点与不言而教,理念与因材施教相同,可对“教”者的要求就高了,也便不能强求了。
只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却是应当效法的。
毕竟,对人最为重要的德与行、探究的方式与尝试的方法,并不是言语所能教的。
而只有当“教”,只是必要时的提点时,其才能真正获得思索的能力与法门,才能真正获得能够自如运用的真知。
总的来说,除了启蒙教育,教学便当以图书馆为中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给老师足够的发挥空间,老师则当因材因时而施教,学生则当在探寻与求问中进步,如此教学相长,形成良性的循环,也便差不多了。
事情虽不能一蹴而就,但也要一点一点能做的赶紧做吧。毕竟教育可是大批量拿人做实验品啊,早一分完善,便会多一代人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