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失业
——强国梦之西游记●向马克思取真经之前传(三)
周应红
失业,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问题。尽管各国都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但失业率还是日渐升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究其根本,还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导致劳动者相对过剩。
生产力和劳动者一直都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来保证。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劳动者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劳动者能力强,数量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者,使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劳动者愈来愈少。在此情况下,一部分劳动者不是作为生产者,而是作为消费者消耗着社会财富,他们的存在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与生产力的矛盾还不突出,促进作用还是主要方面。其原因是,生产力不够发达,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生产过程还需要较多的劳动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农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另外,国家以前实行的高度计划经济以及通过片面强调劳动者劳动权利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策,也使大量的非生产需要人员隐而不露。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与生产力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失业问题必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突出起来。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和党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各行业富裕人员广泛就业,比如转办第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量劳动者的就业,所以失业问题并未突出起来。
不断地拓展学科、行业,扩大生产规模,甚至向天外发展人类事业 ,这固然是扩大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它只在一定历史阶段有显著作用。当行业拓展到一定程度时,要继续向广度发展就难而又难了。同时,各行业还要向深度发展,高技术、自动化的生产和服务必然又会“富裕”出大量人员。
我们不可能通过抑制生产力来解决失业问题,如此就只有减少劳动者一途了。所谓减少劳动者,就是要少生优生,优生优育,使以后的劳动者数量减少,素质提高。
然而,这也不可能最终解决失业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人的参与程度,前一时期与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数量,在后一时期就可能过剩。因此,失业问题将伴随人类社会走过以后的岁月,并且愈到后来愈甚。从这个意义上说,失业并不是失业者的过错,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有从社会获得生活资料,获得生存的权力。在职的劳动者,要树立有义务为全社会提供劳动成果的思想;失业者则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对在职人员造成压力,进而变成其前进的动力,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则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功能。如此,使得失业问题从其消极作用转化到积极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