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吴三桂的失足之恨


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冲进北京城,逼得大明皇帝崇祯不得不孤独的到煤山(现北京景山)上吊自尽。而他在李自成围攻北京城之时,崇祯皇帝曾经下诏,封当时大明王朝唯一还有战斗力的部队领导吴三桂为平西伯,并要要求速率领他所领导的关宁铁骑回北京勤王,与吴三桂同时接到勤王诏书的还有几位,一位是当时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一个是当时的蓟辽总督王永吉与蓟镇总兵唐通等人。

然而,这四位接到崇祯勤王诏书的高级将领中,刘泽清谎称自己坠马负伤,拒绝奉命应诏,王永吉则是采取不答理的态度,既不说应诏,也不说不应诏,而是当作没有这回事一般,而唐通则干脆直接投降了李自成。而势力最强的吴三桂则采取拖延的战术,其实,当他接到崇祯皇帝要求他放弃宁远,勤王京城的时候,他心里非常清楚,此时奉旨进京与势头正猛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决战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便采取拖延的战术,带领着数十万的关外老百姓,一路上浩浩荡荡,但速度却是奇慢无比,平时从宁远到山海关,他的骑兵只需要一天即可,但这一次却整整走了足足五天的时间,到了山海关之后,吴三桂仍然置即将被李自成攻破的首都北京城于不顾,而是向兵部请求,要求给他至少五天的时间,以便他安顿随军的家属。等到他把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这才命大军向北京进发,等到他到河北的丰润之时,命他进京勤王的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吴三桂或许没有想到首都竟然会如此快的就陷落,或许他早就知道北京城是肯定守不住,所以,才不愿意拿自己的本钱去救已经没有救的希望的皇上——崇祯皇帝,或许……总之,当他听到北京已经失守,而命他勤王的那位皇帝崇祯也已经归西之后,吴三桂也陷入了彷徨之中。据说,北京失守,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吴三桂军中时,将士们是一片哗然。而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的吴三桂一时间也是进退失据,不知如何是好。在短暂的犹豫之后,吴三桂最后决定先退守山海关,再想办法了。于是,大军便退回到了山海关。

退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时间还没有想好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自己和所率领这支大明唯存在下来,而且还有一定的战斗力的部队,究竟何去何从?

就在吴三桂据守山海关犹豫不决、彷徨徘徊之时,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入驻北京城的李自成派使者带着他的信件向吴三桂传达了他李自成——此时已经是大顺皇帝了,对吴三桂招降的意思。大意是,只要你吴三桂投降我大顺,自然不失封侯之位;全都同时还带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信——此时吴襄已经在北京被李自成当作了招降吴三桂的人质,以及四万两银子,特别是这四万两的银子,对于久已没有领到军饷的吴三桂所率领的这支部队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因此,当时的吴三桂心里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李自成。

但是,真正决定投降李自成时,吴三桂还是做了一回“民主”的样子,他安顿好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便召集自己手下的那些高级将领开了一次会。会上,吴三桂向众位效仿分析了一下天下的形势,然后严峻的对手下的这些武夫们说,如今天下唯闯王的势力最大,唐通等人都已经投降了,我们这支军队是孤军难以自立。现在,闯王的使者到了,是把他斩了拒绝投降,还是接受闯王的使者,咱们投降?诸位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办?

然而,连问了好几次,手下那些大将无一人应命,其实,众人也都知道吴三桂此刻的心理,所以,大家也就没有答话。过了许久,几个将领站起来一起说:“今日死生唯将军命。”其余的将领一看这架势,自然也是同声附和。

得到了部下的集体赞同,吴三桂便决定正式投降李自成,于是他打发李自成的使者回北京向李自成报告自己愿意投降。然后便率领部队离开山海关向北京而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