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双阳
1、我们不能总做学生
在通信领域中,通信技术体制的标准制定一直为众人所关注,一方面,标准的制定可以引导整个通信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通过参与的制定,一些利益集团是直接可以获利,如获取很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各个利益集团都在全力争夺技术标准的主导权,而表面上的技术之争,本质上应该也是各个集团的利益之争。因为有了标准,掌握标准的公司在以后各方面市场的就有了保证,其利益是巨大的。
近年来,我国通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是在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突破,可以说,我国目前通信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应该讲已经属于世界的前列。ITU副秘书长赵厚麟:中国电信业举世称赞,我们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这样会丧失很多机会,我们应该有能力的领域走到世界队伍的前面去。获得了标准的主导权同时意味着获得了很多市场机会,这不仅表现在可见的市场中获取利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标准和技术的领先,主导方还可以获得各种有形或是无形的利益,这个是可以用一些具体事例说明的。
2、天线标准带来的市场机遇
在移动通信基站系统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基站天线,在基站天线的标准中有一个指标叫做天线的交调,传统的交调指标一般出现在有源器件之中,如功率放大器等。所谓交调是指两个(F1,F2)或多个强信号同时经过一个器件时,由于该高频器件的非线性作用,其输出信号将包括各种输入信号和多个间隔频率为两个强信号差的三阶、五阶等频率分量,三阶交调分量2F1-F2,2F2-F1是非线性中三次方项产生的,由于其量值最大,一般只考虑三阶交调。
对于基站天线这样的无源器件来讲,由于内部不包含有源器件,其非线性程度极低,以前系统的天线从来没有(或是极少)考虑过这个的指标。而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系统为了节省天线和馈线的使用数量,将收发天馈线共用,而收发的信号隔离是靠双工滤波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站使用多载频,多载频的交调产物如果是在双工滤波器的后端产生,虽然信号很微弱,但还有可能对基站的收信部分产生干扰。这个干扰量级是150dBc,也就是两个发43dBm(20W)的信号产生了-110dBm的三阶交调产物将可能干扰基站收信。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站天线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初期一面基站天线的价格是按万元来计算的,市场大,产品价格也非常好,可是最初国内天线厂家却无法提供基站天线产品。这是因为,在最移动通信推出的初期,国内天线界的技术人员不知道基站天线的交调等指标的干扰机理,也不知道类似交调等指标的测试方法,更不用说有相应的仪表来进行测试和生产了。就这样,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前期,我国天线的生产厂家却很难进入这个巨大而又利润丰厚的基站天线市场。在基站天线方面,我们为我们的落后交了学费,我们为我们的落后让出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用说我们去想如何占领国际市场。
3、市场需求推动天线技术的发展
市场需求就是动力,我国相关单位的天线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努力学习、组织技术攻关,逐渐掌握了基站天线的技术原理,不断完善天线生产工艺,并投资购置了相关仪表设备,建设相应的基站天线测试场地。到了2000年以后,我国基站天线才开始成批量的进入移动通信市场,而这时距移动通信在我国进行规模建设已有5、6年的时间了。当然,我们国内的天线生产厂家没有能够赶上基站天线利润最好的时期,这里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熟悉系统,我们不熟悉移动通信的整体指标,以及基站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不熟悉基站天线各指标的作用和测试方法,我们不熟悉如何来生产这样新型系统中的天线。
随着我国基站天线产品的成熟,我国基站天线已经逐步占领了市场,可是由于市场的竞争,基站天线的价格已经从初期的万元左右,下降至千元以下。基站天线利润也随之急剧下降,用目前基站天线生产厂家的人来说,现在生产基站天线的利润也就是挣天线生产过程中裁减下来的废料的那部分。可是这些天线生产厂家还要花大量的钱去卖各种天线测试仪表,就拿前面说的一部交调测试仪表,需要几十万。从某种意义来讲,即使我们占领基站天线的大部分市场,这些基站天线生产厂家到现在仍然还在为那些国外仪表公司打工,我们的天线生产厂家需要做多少面天线才能把买仪表的钱挣回来呢。
4、技术里面有文章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讨论基站天线的交调,是的按照理论分析基站天线的交调指标差了是有可能影响基站的性能,但是根据我国各运营商占有频率的实际使用情况,这种理论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却是不可能发生的。拿900M的GSM系统来说,我国的中移动和中联通分别获得890~915MHz、935~960MHz上下行各25MHz中的前19MHz和后6MHz,因此单个系统使用的频率带宽已经减小了许多。如果按照交调产生的规律,对于中移动,发的三阶交调(影响最大的)是肯定是落不到收的带内;对于中联通由于带宽窄,很高阶交调的也落不到收的带内,所以交调指标对于中联通的系统基本没有影响;对于其它频段的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收发间隔都大于900GSM,所以交调指标在这些频段内影响也是可以忽略。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对于TD-SCDMA这样的时分系统,根本不需要有交调这样的指标。
同时,按照GSM的频率使用规则,也是不可能出现那种一个扇区在带内同时使用一个最高和最低频点的极端情况。因此,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产生交调干扰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我们是不是为了这个小概率事件付出太大的代价呢,这个学费我们交的是不是有点多了呢。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讲基站天线的交调指标完全没有用,这里只是说明实际给系统带来影响的效果。
据统计,我国各个运营商已经建设了一百万个基站,以每个基站安装3面天线、每面天线1000元来计算,目前的基站天线市场容量在30亿。我们再计算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初期,按十万个基站来计算,每个基站6面天线(单极化天线)、每个天线5000元,那时的市场容量同样是30亿。可想而知两个30亿的利润空间的差距,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系统的掌握程度,我们交了过多的学费。其实基站天线只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象这样的例子我们是不是还能找到,我们的终端、基站系统设备、芯片等等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情况如何,我不得而知。
个人认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制定,不仅仅是话语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些利益,其中还隐含或是暗藏更多的利益问题,技术的掌握程度将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方面的利益,而且这种影响是长远的,因此,我们不能再甘当学生了。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是国家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利益,作为国家的管理层面,是一定要对自己的标准给予大力的扶持,这不仅仅限于知识产权和相关标准本身,而是要关注整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世界周刊)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