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成为“掏粪工”说起……


  阅读提示:济南市5名大学生被聘为"掏粪工"PK“新泰80后提拔门”,是一种用人方式的较量,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白......

  最近,在山东发生了两件让人称奇的事情:一件是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聘请了5名大学生来本单位做“掏粪工”;另一件是新泰市“破格”提拔了6名大学生副科级官员。事实上,同样是为自己选拔人才,笔者给济南市肥清运管二处投了赞成票,认为新泰市的做法欠妥当。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3月3日的消息:2010年3月2日,济南市5名经过层层考试被录取的大学生掏粪工在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拜师、上岗。这5名被招录的大学生中,有2名党员,4名本科生,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是23岁,所学专业涉及计算机、法学等。

  笔者起初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甚至扪心自问道:“人的命运真的是三六九等吗”?同样的学历,甚至于还高于新泰所提拔人才的条件,为什么,他们就做了掏粪工,而新泰市所提拔人员,包括23岁的王然,清一色的成为国家副科级工作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

  早时,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美国人海伦·帕尔默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也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调停者,谓之九型人格。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被二十多个国家译文,成为风靡全球的畅销书。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海伦 . 帕尔默讲述的是不同人的人生观,穿透他们的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

  在中国的雷锋的时代,中国人喊出“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口号,说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无畏精神。随着中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雷锋精神随之在经济浪潮中,被淹没了。于是,有人说雷锋精神早已经过时了,已经没有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时代的激情,现在社会变成了一个用金钱、富贵与权力相呼应的时代。

  有人分析道:在中国对于,没文化、学历、资本的人只能靠纯体力或者体力加简单的脑力劳动来养活自己;对于有学历、技术,但没有背景和没关系的人,靠自己的智商与手里的技术,为自己的生活打拼,最终有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成为国人眼里白领;还有一类人,就是家里有钱,又有良好的人脉资源和学历的人群,他们可以在社会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有的甚至可以左右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道义,成为畸形的中国上流社会的一个符号和缩影。

  抛开社会存在的弊端不说,济南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大学生做“掏粪工”,是在近400名报考者中挑选出来的“精英”。面对记者的采访,这5名脸上还有些幼稚的当代大学生说,现在只想干好眼前的活儿,至于以后怎么发展还真没有考虑过。据聘用单位称,签订合同,意味着这5名大学生已经成为城肥二处的正式职工,按照合同5年之内不准变动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5名大学生5年之内必须要做掏粪工。

  其言外之意,就是这些被招聘的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锻炼,才有升迁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单位录用新人,特别党政机关要提拔任用新人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对没有多少工作实践经验,没有经过基层锻炼和严格的工作培训和组织考查,就委以重用,是一种拔草助长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发生在新泰的“80后提拔门”事件,虽然新泰市的组织部门说:“这次选拔工作符合《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相关要求,严格按照部署动员、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统一考试、组织考察、研究任用等程序进行,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但笔者仍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与中央提出的干部“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等相关规定不相符。干部年轻化,是一项长期抓、经常性的工作,任何突击提拔、短时“恶补”的作为都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这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与当地干部实际需要的质量背道而驰。

  因此,笔者以为,新泰市应该学习一下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的做法。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刻意选聘5名大学生做“掏粪工”,并非在作秀,同时,他们也在为自己“储备人才”。经过在最低层锻炼,这些能够在艰苦环境中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成长起来的青年,为其今后选拔使用人才中,据其所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当然,招聘大学生来做掏粪工,同样也会遭到社会质疑,有人会说,大学生都做了最简单的掏粪工,那么上大学还有什么用处呢?是不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但是做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做不到荣辱不惊,用人单位何以委以重任呢?

  前段时间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大学生就业必须先学会吃苦》。笔者以为就大学生就业而言,无论是做一名掏粪工、或者去摆地摊,去烤地瓜或者去做一名普通的农民,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情。中国有一句老话,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这是对大学生今后成长的一种考验,奠定他们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基础。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上甜,不劳而获的“啃老族”,或者靠父母的人脉关系,而取得一时的荣耀的人,是不是会真的永远游走在上流社会的人群中呢?无论哪一部反映真善美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小说,抑或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社会名流,吃苦或许都认为是把事业做大的前提,或者把它看作了一种美德。(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