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谈 成 都


  

 也 谈 成 都

曾学锦

 

   成都的魅力,是在阔别成都20年后才感受出来的。成都的可爱,更是从在成都的外地人口中得知。

    古训有“少不入川”,许多商人在成都做生意发财,自然留了下来。但那些与成都本毫无关系,只偶尔到过这个城市的人却也一往情深地留了下来,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奇怪。

    成都的物价很便宜。所以,就流行了一种说法:沿海赚钱,成都消费,并被公认为理想模式。然而,这实在是有误区的,与几个外来的“同胞”进行交流,大家的结论是在成都生活绝对会较沿海超支。“便宜”的感觉其实是陷阱,不去消费让人觉得很亏,无形中自己就成了“大款”,毫无防备地消费开了去。这好比有着一道低价格招牌菜的餐馆,一旦进去后是绝对不会省了钱的。更何况在“温柔”成都的娱乐场所,其价格也绝不让沿海的“须眉”。所以,能让人大把使钱,成都倒真正称得上是“消费城市”。

   相比之下,沿海的许多大城市,虽然也是满眼繁华,却会让人捂紧自己的口袋,称“消费城市”就有点徒有其名。成都实在是让人觉得既“爱”又“恨”的。 成都人的观念非常新。对外省人来讲,这是一个难解之迷。近来看了些介绍四川的书,方知个中原委。四川人原来许多都是来自外省的移民,成都是个移民城市。移民文化的特点就是开放和接纳,自然形成了成都人求新求奇的特点。加上天府之国的富裕,成都人的性情也就趋于安祥、平和,生活“平而不淡”。当然,养尊处优的结果,人就少了些产生深刻所需的磨难,在经商中也就常显得“灵巧有余”而“厚重不足”,成都更难免是“新生事物的报春花,市场经济早产儿”的遗憾。

    成都“物美价廉”、“人杰地灵”的结合,就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悠闲”。成都被评为了最“悠闲”的城市,这应是极为难得的殊誉。构得上“悠闲”二宇,是很不易的,需智慧和财富的基础。仅有空闲,只能是无所事事中的百无聊赖。因而“悠闲”常成为了贵族们的专利品。肥沃的川西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裕,成都更是财富的聚宝盆。有事无事的成都人,都可以弄得几个闲钱,导致了成都人无危机意识,心定神安。

    成都多层次的消费体系,有钱无钱都可自得其乐一番,更培养出成都虚荣却不势利的习性。若谁要在成都市面前炫耀自己的地位和金钱,会是很“瓜”的。而成都人善于创新的特点,更使得成都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变化出无穷的变幻,犹如川人之川菜,化腐朽为神奇。所以,物质并不十分丰厚的成都人之所以也称得上“悠闲”,实在是他们的精神较物质更为充裕。 然而,对成都的这种“悠闲”,成都人近年来倒颇有些微词。反思的结果,认为是“小富即安”的“农耕文化”的表现。在称羡了沿海人如何“发奋努力”的同时,对成都市人“不求上进”自然就大加挞伐一番。殊不知,事物皆可一分为二,在成都市这种“无所事事”中,实际上隐含着许多的奇妙的!

    成都人无追求、缺乏上进心似乎是共识。有人形容成都人是本空白的“日历”,一篇篇翻过之后,改变的只是时间。但若从哲学的高度去看人生,生命又何尝是有目的的!?唯一的真实不就正是客观存在这个过程!流下痕迹之处往往都意味着苦难,倒好让人羡慕成都人今生今世得来的优良的生活品质。成都市“好吃懒做”、“超前消费”、“无危机意识”,简直是十足的“缺点”。

   然而,在经济已由短缺时进入过剩,经济的困境正是消费不足的今天,成都人的种种“毛病“谁又敢说不正是优良品质!没有“好吃懒做”,哪来效率,去消化过剩的劳力?没有“无危机意识”,又哪来的“超前消费”的行为!没有“超前消费”,又哪来经济的起飞!怪不得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较长时间的朋友来成都后,惊叹成都人的习性怎么如此与美国人相似。

   美国人向全世界推广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后,剩下要做的就只需一台印钞机;成都人只要在中国引领了生活潮流,同样也将能大把地数银子。成都人是有此资格和智慧的。只要有成都人,就常能听到欢歌笑语,他们活跃气氛根本无需“讲笑话”、“做游戏”之类的道具,喜笑言谈间就浑然成趣。成都人打麻将、玩纸牌力求简单,其实是很求效率的。成都人的玩,更是真正为了玩,而绝非为了谋取玩的虚名,向人显示自已。所以,可以说成都人是最少“异化”的群体,追求的是“实在”“安逸”的人生,而非“金钱”“名誉”之类异化了的东西。

   若再冷眼旁观成都的商人,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挖空心思的目的,其实取巧的成份甚于是为敛财,骨子中仍是在游戏人生。所以,成都人可堪称为生活的大家的。 在成都的娱乐界,走红的许多都是来自重庆的艺人。沉醉中的成都人让出了表演的舞台。然而,就在这“漫不经心”之中,可说也蕴含有“无为而为”的高明。能让自己成为舞台,其实是最宝贵的。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但更需要塑造人才的舞台;企业竞争的最后阶段,就是看谁能给人才提供更好学习和发挥的条件;区域经济要发展就得看谁能筑巢引凤,给企业家提供最好的施展空间。“微软”公司制胜的最大法宝,就是使自己成为了“公用平台”。所以,正因为有了成都人的接纳,使许多外地人到成都后就忘我地投入了自己,不经意间就“相忘于江湖”,不需适应就适应了下来。购置起房产,成为了新的成都人。

   将成渝两地两相比较,若形容重庆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汉子”,则成都就恰似一位衣食无忧的“妇人”。创造者固然让人可敬,但享受者却更是让人可羡的。成都的魅力就在能够吸引得了人。 成都曾荣获了联合国的“人居奖”,这是有特别意义的。成都曾一度推广“成都造”,自然是非常重要。但若细加品味,就发现这似乎还只在补短,并未扬已所长。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外两种:打出去——靠产品去攻城拨寨,占领市场;请进来——以海纳百川之势聚人气、财气,荟萃八方资源。

   个人、企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寻找自身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确立,常带有与生俱来的属性,而非短期内所能炼就的。成都自古不具产品生产的优势,刚性的“攻城拨寨”能力不足,非一日之功能够改变。而成都有近千年的商贸传统,柔性接纳功夫自是多年积淀。加上成都周边满布堪称世界瑰宝级的旅游景点,无疑,请进来是最适合成都的。之前,曾同商报的编辑商讨提出“推销成都”的概念,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推销什么,尚需明确提炼。

   其实,成都的房地产就有卖向全国的空间,成都市本身就可以视为一具大的“楼盘”。成都周边的景点就是“楼盘”的大环境,成都人的“悠闲”就是“楼盘”社区的生活方式。成都人既然会“耍”,不妨就将成都塑造成最“好耍”的城市;既然成都最能消磨人的意志,不妨就打出“消磨意志到成都!”的旗帜。听上去虽消极了点,但会是有用的。一次与朋友分享这个观点,朋友听后连连称是,更随口而出“百战归来到成都!”似乎更绝。何为适合“人居”?就是能住得“安逸”,让人“舒适”,“沉醉”自然就是好的感觉!成都之所以“好耍”,就在于在这里能“耍”得心安理得,这是一个让你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耍”的城市!只要不断有人来“耍”,城市就能发展得快,只要不断引来新的“成都人”,老的成都人就不愁赚不到钱。

   在此并非叫成都去陶醉于“悠闲”之中而真的无所事事,而是希望能看到成都“悠闲”中隐含的价值,强调看待事物要有“综合辩证”、“因势利导”的观点。

   成都人做事皆需扬长避短,先有点的突破,然后才能综合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